首页 > 美食 > 舌尖上的临朐 | 芹菜炒肉≠芹菜+肉

舌尖上的临朐 | 芹菜炒肉≠芹菜+肉

舌尖上的临朐


芹菜炒肉≠芹菜+肉

文/周义军


在悠远的岁月里,粗茶淡饭,千万种菜品里,总有一种味道时常想起,就像刻在味蕾里的印记无法抹去,那就是县府大食堂的芹菜炒肉。




芹菜炒肉就是像一件工艺品,油汪汪的色彩搭配的如此完美,翠绿色的芹菜里有几块红白相间肉片,暗红酱色在浓浓的汤汁里蠕动。芹菜的清香紧裹着炸酱味,占据了你整个的嗅觉。吃一口,脆生生,香喷喷,浓郁中微咸带甜,谷维素鲜味和芹菜里的粗纤维最是在最后恋恋不舍咽下,余香停留在唇齿之间,总忍不住咂咂嘴,深吸一口气,满满的满足感。




在七十年代吃大食堂,每日三餐定点开饭,晚点就没有菜了。开饭前都是排队等待,排队最长的肯定是芹菜炒肉那个售菜窗口。那个时期食堂的炒菜师傅,有两个已经是特一级厨师了。在食堂用的食材都是当地产的,没有掺假和所谓的转基因,主要是本地生产的旱芹也叫笨芹菜,芹菜味道十足,水芹和西芹很少,那时菜农还不习惯用化肥农药,主要用豆饼草木灰和农家肥,用的猪肉都是喂养两年以上的猪,那时候还没有饲料猪那一说,都是由全县唯一的肉食品供应,其它佐料食材都货真价实。




食堂的大锅菜每份从2分到两角不等,最贵的当属芹菜炒肉,每份两角。炒菜的师傅用的是一口直径一米五的大铁锅,注水、烧沸倒入芹菜烫一分钟迅速捞出,放在井拔凉水中,芹菜立即回复翠绿的颜色,这个程序,使芹菜颜色更翠绿,口感更好。拉起火来,热锅冷油3爆锅肉轻炒变色,倒入凉拔的芹菜,猛火拉起然后甩开膀子,双手舞动着一把像铁掀的大铁铲,在锅里不停地翻动,鼓风机翁翁的吹着碳火,锅里的菜被炒的哧哧啦啦的响,时不时的将各种调味品一大勺一大勺地加 ,食堂用的酱油醋都是从青岛酱油厂订购的,其他佐料除了用当时传统的葱姜酱油醋盐和大骨头汤香油,还有八角花椒桂皮糖等,还有很时尚的味精。 那炒菜动作感觉比舞台艺术更有魅力,炒到菜入味用一个大铁瓢挖到一个一号大铝盆里,离火后还不停的在盆中翻动迅速降温,为的是保持芹菜炒肉的脆性。当时在县城,还不知道有什么海参,燕窝,鱼翅那类的食材,印象中世界上最美味的,就是芹菜炒肉。



在那个年代,买猪肉都是凭肉票才能买到猪肉,全县城就一个卖肉的商店,有关系的才能买带白花花的肥肉,虽然肥和瘦一个价,一般都是把肥肉炼成油,炼油后的渣子俗称油脂垃子又是极好的食材,改刀成丁加点菜包水饺吃,口感比用肉要好。食堂的芹菜炒肉,芹菜多肉少,负责卖菜的伙房师傅肉菜搭配全靠手中的勺子。那个时候家庭做菜调味品,就是大颗粒盐、散装的酱油醋,其他佐料一般不用,所以味蕾很敏感,每种佐料都让你感觉香味无比,特别是味精,让你产生神秘感。那个年代芹菜炒肉,就是所有菜品中的极品,是招待规格的标志性硬菜。那时普通工人每个月30多元的工资,还要养活一家老小。我听说人民大会堂国宴的标准每位78元,就感觉不可思议,简直是天方夜谭,心里想就算纯吃芹菜炒肉也用不了那么多钱。 我试图从食材选材,调味品和烹饪方法等方面,复原记忆中七十年代那芹菜炒肉的味道,结果都是徒劳。所有的有型物质可以复制,唯有对饮食欲望和满足感不可重现,时光不可倒流,往事只能回味。




芹菜炒肉,已是带着那个年代烙印的菜品符号,岁月会调整幸福指标,但那个年代的幸福指数永远不会达到。人的大脑是无法调动和作用味蕾,味蕾只是将真实感觉传递给大脑,我不知道是大脑还是味蕾在岁月中变的愚钝不敏感,很难从现在的菜品中尝到原来的味道,也可能是那个时代先入为主在设定程序代码初始就带着记忆,这个镶嵌时代 标签的味道就是标准答案,无法修改也不可替代。

有个好友阿生哥说过,芹菜必须配猪肉,芹菜炒肉是千年不变的定律。但愿我们能从梦中醒来,找回原来的味道!





作者简介

周义军,安丘人,出生于临朐。在临朐县农业银行上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760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