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疫情,后有洪水,外边更是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毫无疑问,今年是一个大灾之年。当此之时,粮食安全和粮食价格成为全体国人最关心的大事。玉米作为今年粮食市场的明星品种,在摆脱了政策的束缚以及遭遇了多重因素的情况下,演绎出了一枝独秀持续上涨的行情。
玉米价格暴涨近三成
今年的玉米市场的确是有点“嚣张”,价格自年初涨到现在且仍未有止涨迹象。目前全国均价已经涨至近5年来历史高点,约为2160元/吨。
大商所玉米期货2101主力合约价格年内一路“高歌猛进”,几乎呈现单边上涨行情。在年初1800元/吨的最低点启动反弹后,玉米期货分别在1月份突破2000元/吨关口、4月份突破2100元/吨关口、7月份突破2200元/吨关口、8月份突破2300元/吨关口、9月份突破2500元/吨关口,价格涨幅超过30%,当下玉米的期货价格更是刷新了近9年以来的玉米最高期货价格!
玉米产需缺口1800万吨?
供求是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今年我国玉米价格维持强势上涨,背后“推手”是供需失衡。
在《玉米,大涨还需时日》这篇推文中,我们对玉米的产需缺口现状进行了分析:按照2019年,我国玉米产量2.608亿吨,消费量为2.783亿吨这个统计口径来计算,产需缺口1800万吨。
但是诡异的是今年以来,国家临储玉米和一次性轮换玉米总投放和成交量都有6500万吨,同时720万吨进口玉米配额用完后,还按照中美相关贸易协定,又进口了1000万吨玉米。
单纯地从数据上来推导,当前玉米是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那为什么玉米还要保持着上涨趋势呢?
无外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生猪价格持续高企引发需求端消费的实际是扩大的,加大了产需缺口,二是很大一部分玉米并没有实际进入市场流通环节,从而造成了玉米的产需缺口被动态扩大。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粮油监测处处长李喜贵也提醒,应建立理性的玉米价格上涨预期,最终还是由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而不是预期和资金。他预计,受供求偏紧影响玉米价格总体方向是上涨的,保持高位运行也是正常的,但2020年价格上涨潜力被透支不少,后期上涨不一定能给出很大空间,而且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
1.3亿吨粮食缺口:是盛世危言,还是振聋发聩?
日前(8月1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的一则报告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国内主要的三种主粮作物——小麦、大米和玉米的供应将发生2500万吨的缺口,所有粮食将发生1.3亿吨的供应缺口。
此报告一出,令人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
虽然真实的情况并非像人们揣测的那么严重。1.3亿吨的粮食缺口,相对于中国庞大的粮食生产能力,并不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同时,这个缺口也并非主粮的缺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6.58亿吨。同期,中国粮食进口量约1.15亿吨,在进口粮食中,大豆和玉米占了绝大部分,而大豆、玉米主要是用来做饲料的。
但是继社科院抛出1.3亿吨的粮食缺口之后,8月19日我国农业股再度全线大涨,子板块玉米、大豆、转基因、农业种植等强势领涨。
而且今年以来,农林牧渔板块指数从2月份的最低点8200点,已经涨到15838点,几近翻倍,农业股已经率先进入牛市行情,预计后期上涨的空间也会非常可观。
无论是玉米期现货市场的疯狂跳涨,还是今年以来农业股的强势上扬,都有粮食供需缺口有关,虽然我国粮食自给是有保障的,但是一旦粮食市场出现风吹草动的言论,就会引发粮价和资本市场的上涨,这也折射了大家对粮价的焦虑以及对粮食市场的高度敏感。
自给自足才是根本
吃饱饭的问题还得靠中国人自给自足。
中国有14亿人口,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粮食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多年来中国用占世界总面积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粮食展望报告显示的信息,2019年全球谷物类粮食产量约为27.22亿吨。中国2019年的粮食总产量接近6.64亿吨,约为全球粮食总产量的24.4%,且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连续数十年都是全球第一,远超其他国家(第二名是美国,粮食产量整体在5亿吨左右波动)。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粮食消费体量,如果不能在粮食特别是口粮上高度自给自足,严重依赖进口的话,全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粮食出口能满足这个需求,进口粮食可以作为补充和调剂,但绝不可能成为满足国人口粮需求的主要解决方案。
作为国家战略物资,粮食自给自足关系到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只有手中有粮,才能做到心中不慌,饭碗端牢的安全感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