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死亡”是中国父母最忌讳的话题,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一堂课

“死亡”是中国父母最忌讳的话题,却是孩子不可缺少的一堂课

白岩松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5岁时,爷爷过世,他躺在那里,一动不动,身边几位姑姑突然开始嚎啕大哭。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本能地觉得恐惧,直往妈妈身后缩。

后来亲戚们都说我:“爷爷去世你连一滴眼泪都不掉,真是白疼你了!”

天知道这句话对我的伤害有多大,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爷爷是因为生了我的气,所以才一直不回家的。

如果当时有个长辈告诉我,什么是死亡,我一定会跪在爷爷床前,流着泪跟他好好告别。

“死亡”这个词对人们来说过于沉重了,谈到“死”,我们总是讳莫如深。小时候,过年过节期间,如果哪个小孩子不小心说“累死了”、“吓死了”之类的话,总会遭到大人们的呵斥,认为不吉利。

网上也常常看到网友有过类似的经历,多多少少都留下过阴影或伤痛。

儿童与生命教育读本《寿命图鉴》一书中说:“在孩子问的所有问题中有两个最难回答:一个是性,一个是死亡和生命教育。”

大人们似乎很怕谈“死亡”,以为孩子们长大自然会明白。可我们怎么知道,孩子独自琢磨出对死亡的理解是正确的呢?


“死亡”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数据显示,自杀已经成为了18岁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

上海市教委的一项调查指出,在抽查的2500名中小学生的取样中,有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有1.71%的孩子自杀未遂,有3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我们总以为孩子自杀是因为压力大、课业重,殊不知对死亡的避而不谈,才是这些悲剧的根源

对死亡缺少了解,则会对生命缺少敬畏。孩子意识不到死亡的后果,遇到一点点挫折就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甚至有些孩子因为对“死亡”好奇,在不知深浅的年纪,犯下弥天大错,很多青少年犯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是时候给我们的孩子补上一堂“死亡教育课”了。

三种方法,跟孩子聊死亡

其实在3岁前,孩子是没有生命和死亡的概念的,一般也不会主动问起,家长不必刻意强调

3岁以后,随着孩子认知发育,会渐渐对死亡感到好奇,甚至会反复询问。

我女儿暖心就是这样。前段时间暖心爸的舅舅病逝,我们无意中提到了“病”、“死”这样的字眼,暖心都悄悄记在了心里。

那段时间暖心每晚睡觉前都会问我:“妈妈,为什么爸爸的舅舅死了?”

“为什么他生病了?”

“妈妈你会不会死?”

“妈妈,我不想让你死!”(带着哭腔)

你看,孩子把这件事情放在了心上,如果不正确疏导,很可能在孩子心中产生焦虑、恐惧或不安全感。

我们可以下面这三种方法,跟孩子谈谈“死亡”。

一、用分离的概念描述死亡

《爸爸去哪儿》中夏立克对女儿的死亡教育值得我们学习。

夏天养的小狗吉鲁巴去世了,他没有隐瞒这件事,而是清楚地告诉夏天,吉鲁巴离开了,去了狗狗的天堂,而且有一天,爸爸也会离开。

夏天无法接受这件事,带着哭腔说:“我不要你死掉,如果你死掉我也要死掉!”

为了抚慰女儿的情绪,夏立克先解释说人到了年纪才会死去,又跟女儿描绘了天堂中美好的画面,人们到那边会很快乐,还可能拥有魔法,瞬间把夏天从狗狗死亡的阴霾中拉了出来。

也许你会说,这种教育太童话了,会让孩子误以为死亡是美好的归宿,从而产生向往。

其实对于5岁以内的孩子来说,如果强行让他们明白死亡意味着永久的分离,会让他们产生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等到孩子再大一点,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时,再以科学的角度解释孩子提出的问题,让他们明白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衰老、死亡的。

二、从绘本中认识死亡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口跟孩子谈死亡,绘本一定是最得力的工具。

推荐几本非常经典的生命教育类绘本给大家:

1、《爷爷变成了幽灵》

这是一个非常温馨的“鬼故事”,告诉孩子如何面对亲人的离开,非常治愈。

2、《 活了100万次的猫》

一个简单的故事,涵盖了爱,生死,和奉献,帮助孩子理解生与死的意义所在,每一遍都能读出新的思考。

3、《一片叶子落下来》

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帮助孩子理解生命的过程和存在的价值。

4、《象老爹》

象老爹已经很老了,他要独自前往大象天堂,可是通往天堂的桥断了,只有老鼠妹妹能修好。而老鼠妹妹深爱象老爹,她害怕象老爹离开,她会去修那座桥吗?

这个故事阐述了生命和死亡的意义,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教会孩子如何寄托哀思

孩子的世界简单又细腻,心爱的宠物死去、朝夕相处的亲人去世,他们会比成年人还要伤心。

家长要鼓励孩子宣泄情感,合理地发泄情绪,可以引导孩子用画画、写信等方式寄托思念。

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准备好鲜花、食物,一起去祭奠已故的亲人,跟孩子说说这些节日的意义,一起谈谈对死亡的理解。

感动无数人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的: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遗忘才是。

通过这些仪式,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明白,对于离去的人,我们的铭记和怀念,可以让陪伴更久。

所以,当孩子再问起“妈妈,你会不会死”时,我们也许可以这样回答:

会的,因为每一个人都会死。但是宝宝不要害怕,因为妈妈要很久很久以后才会死,在那之前,妈妈会陪你很长很长时间,直到你长大。

如果妈妈死了,就会变成天上的星星,每天都看着宝宝。只要宝宝不忘记妈妈,妈妈就会一直亮晶晶的,永远陪伴着宝宝。

爱的教育让人灵魂丰沛,死亡教育让人理解生命的价值。

希望我们的孩子从死亡教育中获取生命的能量,好好成长。


我是@暖小心麻麻,专注研究0-6岁育儿经,关注我,一起快乐育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4518.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