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妥协还是继续武力对抗?巴勒斯坦终于选择了“理性”

妥协还是继续武力对抗?巴勒斯坦终于选择了“理性”


可能是迫于形势的压力,也许终于“开窍”了!总之,巴勒斯坦作出了一个令人意外,但却又非常理智的决定。巴以问题出现了“大反转”,使人们对巴以和平重新抱有了一线期望。

根据中东媒体的报道,6月9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政府总理穆罕默德·阿什提耶在记者会上宣布,针对美国提出的“中东世纪和平计划”,巴勒斯坦方面已经向中东问题有关四方(美国,俄罗斯,欧盟,联合国)递交了一份新提案。旨在促进中东和平进程,达到巴以和平相处的目的。提到“巴以和平相处”这个词,本身就释放了耐人寻味的“信号”。

从中东媒体透露出的部分“提案细节”来看,有两个“突破点”。一是说明在对待美国的“中东和平世纪计划”问题的态度上有变化,立场上有松动。实际上就是一次“大反转”。二是在原则上有了“妥协”,在谈判上有了空间。

巴勒斯坦在提案中承诺将“建立一个非军事化的巴勒斯坦国”。直白的说,那就是巴勒斯坦决定放弃“武装斗争”,采取和平的方式实现建国目标。提案中还表示,针对美国提出的“世纪方案”,巴勒斯坦考虑与以色列在地域,面积,体量,价值层面进行“对等”交换。直白的说,这是一个妥协方式,但这种妥协却是“理性和明智”的。否则,巴勒斯坦不仅建国无望,而且可能会失去更多。

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巴以问题采取了“破釜沉舟”式的策略,决心彻底解决巴以冲突。首先,特朗普做了美国历届政府想做而没敢做的事情,那就是“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永久性首都”。接着又任命其女婿,白宫顾问库什纳为巴以问题“特使”,并由库什纳主导制定了一份“中东和平世纪计划”。今年1月28日,美国政府公布了这一“世纪计划”方案。

美国提出的“中东和平世纪计划”主要有以下几点。(1)巴勒斯坦单独建国,其面积将扩大一倍。(2)向巴勒斯坦提供500亿美元国际投资,用于巴勒斯坦建国及改善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3)巴勒斯坦可以在耶路撒冷东部郊区建立首都。巴勒斯坦人可以到圣地朝拜。(4)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久性首都。(5)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地区归以色列。

美国的“世纪计划”一经公布,随即遭到了巴勒斯坦的强烈反对。阿拉伯联盟也召开了紧急会议进行商讨。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2月1日说:“永远不会接受这个解决途径(世纪方案),不会容许出卖耶路撒冷。”阿巴斯还表示将断绝与美国及以色列的一切关系。巴勒斯坦方面的强硬态度得到了伊朗,土耳其和约旦的表态支持。此后不久,巴勒斯坦方面决定将武装力量撤到巴控地带,看似要和以色列对抗到底,人们甚至断言第六次中东战争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近两年来,以色列政局陷入了僵局。历经三次选举而没有完成组阁。一直是由对巴态度强硬的内塔尼亚胡政府在担任看守内阁。今年四月份,内塔尼亚胡终于和甘茨达成组阁协议。内塔尼亚胡将继续担任以色列战总理,之后再由甘茨接任。这也预示着以色列国内政局将进入稳定期,于是,以色列将可以集中精力实施其“吞并”约旦河西岸的计划了。近日,内塔尼亚胡宣布,将从7月1日起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实施美国的“世纪计划”方案,推进措施落实。而美国也“够狠”的关闭了驻巴基斯坦办公室,切断了对巴勒斯坦的资金援助。将巴勒斯坦逼到了“悬崖峭壁”。

近些年来,巴勒斯坦全靠外部资助生存和运转。部分民众也要靠在以色列开办的工厂打工生存。在美国切断了资金援助后,巴勒斯坦已经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困境。如果以色列推进和落实世纪计划的措施,巴勒斯坦政府及民众必然会面临更大的困境。而表示支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继续武装对抗的伊朗,土耳其,约旦等国家也是“自身难保”,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压力。而像沙特,阿联酋等有钱的阿拉伯国家却又对和以色列对抗“不感兴趣”。事实上,沙特等国正在向以色列“靠拢”。所以,对巴勒斯坦的支持也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这样一来,巴勒斯坦方面就面临了艰难的选择。要么继续武装对抗,要么接受“世纪计划”方案的安排。

毋庸置疑,巴勒斯坦政府的处境是艰难的,巴勒斯坦民众的命运是苦难的。这自然与美国有关,与以色列有关。但是,也与巴勒斯坦人始终没能放开心态,没能面对现实有关。客观的说,在70多年的时间了,巴勒斯坦起码三次放弃了“建国”机会,放弃了与以色列和平相处的机会。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将来处理分治计划》问题的第181号决议。以色列根据这个“决议”迅速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成立以色列国。而巴勒斯坦及阿拉伯人基于历史禁锢和对联合国决议的不满,不仅放弃了分治机会,而且引发了跨度几十年的五次中东战争和长期巴以冲突。

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埃及,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就集结了5万大军向刚刚建国的以色列发动了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在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时,由于庆祝建国的烟火尚未散尽,以色列只能临时拼凑了不足2万人的“杂牌军”仓促应战,导致在战场上劣势明显。不过,由于美国强势介入,给以色列争取了四周的停战时间,加之以色列人众志成城。在随后的战争进程中以色列是越战越勇,并赢得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的胜利。

对于中东战争,人们曾有过深刻的阐述:以色列的每一场战斗都是“生存之战”,胜,活下去。败,灭亡。而之于阿拉伯国家,无论胜败,它们依然是阿拉伯国家。基于这种每场均是“生死决战”的意志,加之美国提供的情报,武器及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支援,在此后的四次中东战争中,虽然也偶有波折,但以色列均获得了胜利。以色列不仅是越战越强,而且还在战争中占领了阿拉伯国家的大片土地。比如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领土,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等。

在残酷的现实中,埃及首先意识到了危机:如果继续与以色列对抗下去的话,不仅无法获胜,而埃及自己也可能会被战争拖垮,土地也可能会被以色列继续“蚕食”。所以,埃及决定与以色列接触和谈判。也就有了1978年9月17日的《戴维营协议》。埃及退出了与以色列战斗的阿拉伯联军,以色列归还了埃及的西奈半岛。此后,约旦也不再与以色列为敌。而巴勒斯坦及其他阿拉伯国家仍然在与以色列“死磕”。结局也是明摆着的。阿拉伯国家毫无“胜机”。至今,只剩下了势单力孤的巴勒斯坦苦苦支撑。处境也一天天的艰难,日子也是一天天的难过。

1993年,巴以和平曙光重现。1993年9月13日,在挪威的斡旋和美国的主持下,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民族团结机构主席阿拉法特签署了《奥斯陆协议》,既“两国方案”。《奥斯陆协议》的主旨是“土地换和平”。即以色列退还部分所占领土,巴勒斯坦建国并与以色列和平相处。《奥斯陆协议》的签署,使人们对中东和平充满了期待。但是,由于双方内部极端势力的干扰,这个“难得”的机会又一次“丧生”了!首先,巴勒斯坦的哈马斯在同意后又反悔,并向以色列进行了“袭击”和“骚扰”。而以色列国内的极端势力也反对这一和平计划。1995年11月4日,力主巴以和平的拉宾总理被极右主义者枪杀。自此后,巴以又进入了不断冲突的恶性循环中,和平依然遥遥无期。

从美国公布的《中东和平世纪计划》来看,无疑是偏袒以色列的。所以,巴勒斯坦方面起初拒绝了这一方案。并撤回了巴控区,拉开了一副与以色列“血战到底”的架势。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在美国关闭驻巴勒斯坦办公室,停止对巴勒斯坦的援助资金后,巴勒斯坦的运转立马陷入了难以为继的窘境。而如果以色列从7月1日开始推进方案的话,肯定也会切断巴勒斯坦民众的打工渠道,民众会连生存都是问题。表态支持巴勒斯坦的国家大多都是自顾不暇。而继续武力对抗的话,那更是以卵击石。不仅会徒增伤亡,最主要的是无法改变结局。再者,美国提出的方案中,其500亿美元的国际投资,扩大一倍的领土面积,美国在巴勒斯坦国设立大使馆等条件,也并非毫无诱惑力。权衡利弊后,巴勒斯坦方面突然于6月9日改变了原来的立场和态度。释放了可以“谈判解决”的信号。

尽管巴勒斯坦的提案内容尚未完全曝光,但据一些中东问题专家分析,巴勒斯坦的意图是通过区域位置,土地面积,价值等层面的“协调和互换”,得到其“想要”的地方或历史纪念地。总之,是表达了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的意思。姑且不论结果会如何,但这却是巴勒斯坦的“理性之举”。特别是宣布将建立“非军事化巴勒斯坦国”的决定,更是一个巨大的观念性进步。必将为未来的解决方案增添可操作性。但愿巴勒斯坦方面的理智行为能够促进巴以和平的早日实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3090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