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借风行船,乘风破浪,古代人对帆的使用由来已久

借风行船,乘风破浪,古代人对帆的使用由来已久

船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时代的经济、军事和科技水平等综合实力的历史。最早的独木舟只能使用人力,后来帆被发明以后,就大大加快了人类的航行水平。正如李白的诗《行路难》中所说:“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们利用风力把帆船的动力提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在古代人只能以畜力和人力为主的历史里,船的出现为大型货物的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春秋时期的胥河到隋朝的京杭大运河,古代的政权开凿运河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行船。

渐渐地就掌握了顺水利用水流行船,逆水利用风力或使用人力的灵活运输方式。但随着古代人民对帆的革新和使用帆的技术进步,船和帆的体积也越来越大,承载的人和货物越来越多,行驶的距离越来越远。

借风行船,古人对帆的使用历史悠久

1.国内于东汉末年始有帆的记载

帆船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公元前3100年的古埃及,在古埃及时期的的陶瓶、壁画上出现了带帆的船。但这并非偶然原因造成的,古埃及人利用尼罗河丰富的水资源耕种灌溉。

尼罗河水流方向为由南向北,但盛行的风确实由北向南。因此船只自北向南航行时撑起桅杆挂上帆就能借风而下,由南向北航行时只需降下桅杆顺流北上即可。

古希腊壁画

在国内,船的出现由来已久。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帆的形状,但汉代以前的船并没有明确关于帆的记载。最早关于帆的记载始于东汉末年刘熙所著的《释名·释船》:“帆,泛也,随风张幔曰帆,使舟疾泛泛然也。”

此后关于帆的记载就多了起来,三国时期,吴国处于江南,水路通畅,船运发达,对船和帆的运用更加成熟了一些。

吴国万震的《南州异物志》中对帆做出更详细的描述:“外徼人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前后沓载之。有卢头木,叶如方形。长丈余,织以为帆。”

文中对船上帆的数量、安装的位置、形状、材质都作了介绍。吴国的朱应则在《扶南异物志》中描述了康泰出使南海诸国的经历。

国内帆船的出现时间远远古埃及和欧洲,并非国内的科技等水平也落后与国外,而是由于不同的地理和生存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我国的古人以农为本,重视农田和畜牧等生产方式,国内地域辽阔、可耕种面积众多,因此主要注重于对农业的发展。

欧洲等地主要以养殖、果林、畜牧为主,农业产出难以满足人口的需求,因此更加迫切地需要发现新的资源肥沃的土地,对航海水平的要求非常高,船类技术的发展也就非常迅速了。

2.帆的演进过程是从简到繁,再由繁入简的

早期的帆只能固定在桅杆上,并不能转动,因此只有顺风的时候才能够扬帆起航,逆风的时候只能使用人力摇橹。

在不断的航行经验中,古代的人们掌握了转动帆的角度达到借横风甚至一定角度逆风行驶的技术,通过调整船头的角度,抵消风吹动船身的偏移。这样虽然借到的风力小一些,但是仍能够利用风得到前进的动力。

在《南州异物志》中就记载了这样的航行技术:“随舟大小或作四帆,……其四帆不正前向,皆使邪移,相聚以取风吹,风后者激而相射,亦并得风力,若急则随宜增减之。”

这样即便是逆风行使,通过走“之”字形也可以曲折前进。

早期的船都是每条船只配一条桅杆一面帆,帆的面积也不大,获得的风力并不强。后来随着船型体积越来越大,一面帆明显动力不够。

于是就逐渐增加到两桅船、三桅船。到了宋代,船业和造船技术极为发达,三桅船和四桅船就很常见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中后期,大多数船又改为了两到三根桅杆的设置,当时的人们把帆的数量减少,把帆的面积增大,高度加高,能够利用的风力反而更加充分了。

帆的形状也随着船的发展越来越多样,最开始时是在桅杆两边对称悬挂。但这种帆只适用于完全顺风的时候,一旦侧风行使或者逆风行使就操作不便了。

古人就改良了帆的形状和桅杆的控制结构,使侧向的风吹过前一半比较宽的帆后在桅杆处形成一个压力点,这就大大节省了控制帆的方向的力气。

古代的船帆经历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入简的过程,由繁入简并非是技术倒退了,反而因为对船和帆的理解更加深入的原因。船帆的形状更加简单合理、桅杆数量减少的同时,也降低了操作难度,对风力的利用率也更大了。

帆的发展受统治者的意愿左右

1.我国古人发展帆船并非出于远航目的

相对于欧洲人希望寻找新土地、新大陆的迫切目的,我国古代并没有这方面的动力。国内土地肥沃,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大一统状态,但汉民族与草原民族、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或者汉民族内部的矛盾也使得国家处于分分合合之中。

即便是明朝初期郑和七下西洋为中国古代的航海史留下了浓厚的一笔,但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况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非出于开拓领土和发现新大陆,而是以威服四海、与远方的国家取得联系为主。

郑和下西洋

国内的帆船主要以运输为目的,在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宋代船运业也处于鼎盛时期。在《清明上河图》中的很多船虽然没有挂帆,那由于是在开封城,没必要用帆,但从船上的桅杆可以看出帆船是其中的一大类。

连北宋的文人都用船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苏轼曾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其中“樯”指的是摇船的桨,而“橹”指的就是挂帆所用的桅杆。这也从侧面可以得知三国时期的战船就是以桨和帆结合的动力类型了。

明代就不用多说了,郑和七下西洋时所用的船只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明史·郑和传》中记载,63艘宝船分上下四层,每条船上有9根桅杆,可以挂12张帆。

船锚重几千斤,需要两百人同时操作才能够起航,每艘船可容纳上千人。《明史·兵志》中就记载这种宝船“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我国古人虽然没有向欧洲人一样热衷于远航寻找资源,但古代的造船技术并不落后。从船的体积、船帆的数量、武器装备、航海技术上我国古人并不落后于国外,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全面胜出。

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可以看出,他们利用船只运输货物、与海外国家贸易,并非以征服海外国家为目的。

2.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使中国帆船日渐衰落

虽然明初造船技术几乎达到古代的巅峰,但由于中后期倭寇祸患严重,因此皇帝实施海禁的政策用以防止倭寇骚扰。

但事实证明海禁严重阻碍了与周边国家的商业贸易,中央财政收入大幅降低,直至倭寇祸患解决后才解触海禁。

清代的海禁更加频繁,曾经五次发布禁海令,甚至不准建造超过28人承载能力的船只,并对船的梁头高度都做出了限制。

在严苛的禁令之下,船运发展逐渐萎缩。更加严重的是,由于“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实行,中国与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外界几乎完全断绝了联系。以致于无论是在文化上、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在科技水平、社会制度方面都无法与世界接轨,“闭关锁国”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的船只建造并没有设计图纸,而是依靠船工们提前做出的船模放大制造而成。长时间的造船禁令也导致船模大量损坏或者流失,造船技术和其他的生产技术一样,一旦断代就很难还原。

很多在古代较为先进的造船工艺和技术就因长期的造船禁令而难以寻回。这也是清代末期在海战中屡屡输给外国战船的重要原因。

海战

结语:帆的发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与百姓和国家息息相关

帆的发展历史是伴随着船的发展而进步的,在古代里经济最为富裕的唐、宋、明三个朝代,都是对外贸易繁荣的朝代。

自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以后,帆船就对中国与海外的贸易有着关键的影响。

宋代发达的出口贸易也同样离不开帆船的支持,至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已几乎扩展至全球。中国特殊的地形决定了在对外的交往中,海路是与国外交流的最大桥梁。

工业革命以前,帆船是最为省力和得心应手的动力方式。帆的发明和发展是古人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它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使国家的整体实力得到加强,“闭关锁国”虽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对于整体发展而言无异于“因噎废食”、自废武功,阻碍整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释名·释船》

2.《南州异物志》

3.《念奴娇·赤壁怀古》

4.《明史》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255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