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从建国起就处于阿拉伯国家汪洋大海般的包围之中。然而上世纪五次中东战争中,国小人少的以色列愈战愈强,地广人多的阿拉伯国家却屡战屡败。原因何在?
大国的干预搅局
阿以冲突从发端那一天起就不仅仅是双方之间的问题。美苏英法等大国出于自己的利益盘算,一再出手干预搅局,是中东战争胜负结果不可忽视的因素。
美国、苏联与英国围绕中东控制权进行的博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结局。
由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黎巴嫩等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军,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第二天合力对其进行围攻,以色列很快濒临崩溃。
开战不到一个月,埃及军队占领巴勒斯坦南部大片地区;叙利亚军队在北部进展迅速;约旦军队攻占耶路撒冷旧城,围困耶路撒冷新城;伊拉克军队一路推进到离地中海只有10英里的地方,眼看就可以将以色列拦腰切断。
为拯救以色列,美国推动联合国通过了要求双方停火四周的决议,为以色列争取到了难得的喘息之机;并以“马歇尔计划”经济援助相威胁,迫使英国停止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武器,撤走约旦军队中的英国军官;此外还为以色列提供了1亿美元巨款用以缓解财政困难。
苏联当时也站在以色列一边。以色列建国之前,苏联就默许捷克斯洛伐克向其出售武器,并应其要求阻止了捷方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军火交易。大批东欧犹太人也在苏联的声援下涌入巴勒斯坦,为以色列提供了必需的人口基数和兵源。
停战期间,以色列从外部输入了大量轻重武器,装备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兵力因移民加入而大幅扩充。而阿拉伯国家则因为失去武器供应方,丧失了装备优势;组织指挥因为英国人的撤出大受影响;兵力也被以色列反超。
此消彼长,战斗再次打响,阿拉伯联军的表现就没法看了。
打仗最讲究一鼓作气,这次战争如果不是美苏中场叫停和拉偏架,破坏了阿方连战连胜的气势,阿拉伯国家很有可能实现 “把犹太人赶入大海”的目标。
当时总人口不过65万,财力物力捉襟见肘的以色列,光靠内部挖潜是难以逃过这一劫的。连以色列的开国元勋们都认为没有这些支持,以色列不见得能活过两个月。
第二次中东战争,是英法联合以色列攻击埃及一个国家。当时埃及军队因为飞行员、坦克手等骨干作战人员在苏联受训,正处于虚弱期,即使是只与以色列单独比拼,也未必能占到上风,更何况还要抗击英法两个赤膊上阵的老牌列强。
英法联军在这次战争中出动舰艇100余艘,飞机650余架,空海力量达埃及的数倍。在战争中,英法联军对埃及机场狂轰滥炸,炸毁飞机200多架,几乎完全摧毁了埃及空军。以色列也得以全力对埃及实施空地立体化攻击。由于双方力量相差过于悬殊,埃及战败实属必然。
第三次、四次中东战争,美国对以色列,苏联对阿拉伯国家不同的支持力度,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走向。
第三次战争爆发前的两个月,美国不仅给以色列运去了400辆新式坦克和250架新式飞机,而且从军中抽调1000名所谓“志愿军人员”充实以色列空军,为以军发动袭击提供了装备和人员基础。
战争期间,美国还直接为以军提供了情报和电子战支援。美军第六舰队一直在埃及附近海面游弋,干扰埃及雷达,窃听埃军通讯,为以军搜寻定位军事目标。
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以埃及、叙利亚为主力的阿拉伯联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以色列进行了大规模突袭。
以色列措手不及,损失极为惨重。开战短短四天,以色列就已经损失了49架飞机和500辆坦克,损失比例占到了空军的八分之一和装甲部队的四分之一。
为给以色列足量、快速的武器弹药支援,美国总统尼克松下令:将所有能飞的玩意都往以色列飞。
从开战第八天起,美军运输机不间断向以色列实施补给支援,飞行多达567架次,向以色列输送了2.3万吨军用物资。这些物资弥补了以军前期的损失,极大地提高了以军的士气和作战能力。
美国的情报支援也十分有力,埃军第2、3军团结合部有30公里的间隙,这个以军得以反败为胜的关键情报就是美国军事卫星提供的。可以说美国在这次战争中再一次挽救了以色列。
苏联对阿拉伯国家的支持有些缩手缩脚。在第三次战争前,苏联为了避免和美军直接冲突,约束埃及“不要先开第一枪”,听从其居中调解斡旋,客观上造成了埃及的麻痹大意。在战争中则袖手旁观,甚至撤回了打着支持阿拉伯国家旗号开进地中海的舰队。
第四次中东战争前,苏联想维持中东不战不和的局面,不愿意提供进攻性武器,为此还跟埃及闹翻了。
到了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完成了机械化向体系化作战的转变,军事能力已远超阿拉伯国家,攻击的又是巴解和叙利亚这样比较弱的对手,因此战争完全是一边倒。
美国这次没有直接插手干预,但也正是在美国长期的援助下,以色列才强大到阿拉伯世界不能望其项背。
如果比较外部支持,阿拉伯国家在第三、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得到的援助,其实比以色列少不到哪里去。正是凭着苏联提供的武器,阿拉伯国家才在这两次战争中跟以色列有一战之力。
第四次中东战争,苏联也为埃及和叙利亚补充了1.5吨军用物资。阿拉伯方打不过以色列,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外部支持,而是军队战斗力的各个层面都比以色列差得太远。
独特的历史和境遇赋予了以色列军队超强的战斗意志。犹太民族流亡两千多年,在异国他乡受尽了种种迫害,内心深处悲情意识浓厚。
建国伊始以色列就处在强烈的敌意包围之中,血战不断,国土狭小没有回旋余地,战败一次就意味着国亡族灭,惨痛的历史和严峻的现实给了以色列人深重的危机感。
战争中以色列人将顽强决死的勇气和力量释放了出来。以军在战斗中,总有一股毅然决然的气势,攻则奋勇争先,守则抵死不退。
以军运筹策划水准也非常高,做到了“大胆计划”与“谨慎实施”的完美结合。其作战准备精心尽善尽美,组织计划周密滴水不漏,将己方的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将对手算计到了极致。
这个特点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体现得极为明显。以色列空军对埃及的突袭从空袭时机、空袭方向、空袭范围上处处做到了出其意料之外。
埃军以为以色列会在拂晓发动进攻,以军却将攻击时间定在开罗时间8点45分,因为这是埃及军队交接班的时间,到交接班完成有15分钟防卫较为松懈的间隙可以利用。
埃军以为以色列会从西奈半岛方向发动进攻,以空军却绕道地中海上空从埃及侧后方轰炸。
埃军以为以军飞机航程不够,后方机场不会遭到攻击,以军却采用多载油料,少挂炸弹的方式延伸航程,并以超低空精确攻击弥补弹药的不足,对埃及后方机场实施了猛烈打击。
阿方战争筹划水准远逊以色列。即便是准备最充分、计划最周密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初期的主动进攻,埃及也出现了组织配合不好导致两个军团距离过大,被敌利用反守为攻的重大疏漏。
以军是世界公认战斗素养最强的军队。作为以色列军队的核心支柱,以色列空军突击如同疾风暴雨,空战如同雷鸣电闪,为打赢第三、四次中东战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对埃及、叙利亚、约旦、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的突袭,以军连续出动60小时摧毁敌机451架,自身战损只有29架,成了战争史上的旷世经典。连经验丰富的美国空军也经常向其学习取经。
以色列军队的另一支柱装甲兵部队,也在中东战争中经常以少胜多,打出让人难以置信的交换比。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戈兰高地防御战中,以色列第7装甲旅损失90辆坦克,却击毁叙军坦克、装甲车600多辆,交换比达1:7。
以色列国防动员机制灵敏高效,能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兵力,抵消阿拉伯军队的数量优势。
第四次战争初期,以色列常备军惨败,8个装甲旅和一个步兵旅大部被歼。以色列发布动员令不到20小时,部分预备役部队就开赴前线投入战斗。48小时后,以色列全国动员预备役人员30万,使以色列兵力由11万人迅速增加到40万人,为以色列转败为胜奠定了兵力基础。
而且以军预备役部队训练严格,其战斗素养并不亚于现役部队。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的戈兰高地防御战中,挡住叙军四个装甲师凌厉攻势的,正是以军的一支预备役装甲旅。
孙子兵法形容一支善战的军队:“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简直是以色列军队的完美写照。
阿拉伯军队与以色列军队的差距,是双方的社会制度、发展水平、历史传承等超越军事层面的因素导致的。阿拉伯国家未尝不想以敌为师,但这些东西不是想学就能学得来的。
难以形成合力的联盟
一个主权国家联盟,在聚合资源、释放力量的效率上,无论如何难以与一个统一的国家相提并论,整合得好了,所形成的合力不会超过各方力量的简单叠加,整合得不好,可能还不如一个国家放手一搏。
外界总以为阿拉伯国家不团结所以才搞不定以色列这样一个蕞尔小国,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阿拉伯世界当成了一个国家,而忘记了他们只是由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信仰粘合起来的并不紧密的联盟。
如果以一个联盟而非国家的标准来衡量,多数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国家的团结对敌还是说得过去的。第二、三、四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各国基本上做到了有钱出钱、有人出人地支持前线国家,并多次利用石油武器给予对手沉重打击。
真正让人诟病的只有第一次。在这次战争中阿拉伯联盟各国不仅互不策应配合,有时还相互拆台使绊,完全是一副“坑害我的队友,帮助我的敌人”的作派。
然而,在对抗以色列的过程中,阿拉伯国家始终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合力,没能发挥出体量上的巨大优势。这的确是以色列以小搏大,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联盟难以整合各方的力量,在对抗中形成集群效应,也不是阿拉伯世界的独有现象,而是超越种族、地域、时代的普遍规律。因为即使加盟各方没有矛盾,但希望别人去啃硬骨头,自己少出力、多捞好处的心思,每个国家都会有,更何况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
阿拉伯世界的矛盾就更错综复杂,既有政体、宗教、历史上的冲突恩怨,还有资源分配、领土划界等利益纠葛。
比如约旦、沙特等君主制国家与埃及、叙利亚、伊拉克等共和制国家就互相看不顺眼,在宗教上,什叶派和逊尼派从来就水火不容,约旦跟沙特又是世仇,伊拉克和科威特后来还因为油气资源引发了海湾战争。
这样内部矛盾重重的联盟需要有一个权威的领导者居中协调掌控。
第一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盟连联合司令部都建不起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埃及、约旦、沙特、伊拉克等国家为了争夺盟主地位互不服气。
等到后来埃及总统纳赛尔成了阿拉伯世界公认的领袖,阿拉伯国家就出现了同仇敌忾的气象。以色列决意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担心纳赛尔会成为穆罕默德那样一统阿拉伯世界的人物,想打惨埃及,以削弱纳赛尔的威信。
事实上以色列也得逞了,三年后纳赛尔就因为战败的巨大压力去世了,不过52岁盛年。此后阿拉伯世界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可以与纳赛尔比肩的人物,一直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阿拉伯国家向打败甚至消灭以色列也不是没有办法,那就是不要打中东战争那样的速决战,不管一时的胜败得失,联合起来与以色列打持久战,以色列国小人少,迟早经不起消耗。
问题是相对于打败以色列、解放巴勒斯坦、解救民族兄弟这个阿拉伯民族大义,各国的国计民生和政权安全自然更重要。两者不能契合,谁也犯不上跟以色列长期以命相拼。所以这个策略基本上也没有实现的可能。
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历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盟的头号主力埃及,丧失了打败以色列的信心,也不愿意与以色列对抗消耗国力,决心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重,率先与以色列签署和平协议,换回了被以色列攻占的领土,从此淡出阿以冲突。
约旦也放弃了对约旦河西岸土地的要求,选择与以色列和平相处。至于其它不与巴勒斯坦地区接壤的阿拉伯国家,巴以冲突对他们没有直接的影响,打赢以色列也没有直接的好处,帮助巴勒斯坦人还可能象约旦、黎巴嫩那样惹火上身,更没理由非要跟以色列开战。阿拉伯世界在二、三、四次中东战争中那样的基本团结,已成为绝响。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233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