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汉高祖刘邦到死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子孙会内讧——吴楚七国之乱

汉高祖刘邦到死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子孙会内讧——吴楚七国之乱

​汉高祖刘邦在世时所分封的刘氏诸王,在汉朝建立之初确实对巩固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到了汉文帝时期,由于血缘关系的逐渐淡化,地方政权的分裂割据倾向则越来越明显。

汉初地图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汉文帝是以刘邦庶子的身份继承大统的,这就导致其地位不是很稳固,再加上汉朝初年所分封的同姓诸王此时已经历二三代的更替,因此与汉文帝的血统也开始逐渐疏远了。所以,渐渐强大起来的同姓王对文帝表示出了轻蔑,对朝廷更是傲慢。

汉初分封的同姓王

慢慢地,他们开始自为法令,僭越礼制,到最后甚至公开举兵叛乱。例如文帝三年(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刘章弟)起兵反叛;文帝六年,淮南王刘长谋反。在此期间,他们在经济上自征赋税,甚者招引罪犯,不仅煮海水为盐,甚至盗铸铜钱,根据《汉书·贾山传》中记载“虽居诸侯之位,而实富于天子”。由此可见,同姓王已从初封时的社会稳定力量质变为了分裂割据势力,俨然成为西汉内政中最大的隐患。

周勃

好在汉文帝为人谨慎且富有谋略,为加强皇权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遣列侯一概就国,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以便于自己对首都局势的控制。封诸皇子为王,所封梁王刘武,拥有40余城,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藩屏朝廷的关键位置。与此同时,汉文帝对一些日渐强横的同姓王却采取“政宽”掩盖下的安抚政策。例如吴王刘濞自文帝三年便称病不来上朝,谋反的形式已经表露了出来,当时晁错等数“言吴过可削”,可文帝不仅不怪罪,反而赐以几杖,以示优容。

晁错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驾崩,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景帝。此时的吴国强横跋扈,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认为诸王“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又更订法令30章,给予诸侯王以很大限制。景帝最终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假以罪名削除了楚、赵、胶西三国的一些郡县。景帝三年(前154年),又下令削吴王濞会稽等郡,由此激起“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首先,吴王濞与胶西王卬【yǎng】联络,约定如果谋反成功,吴与胶西将分天下而治。其次,吴王濞又与楚、赵、淮南诸国共谋谋反之事。而胶西王卬则与胶东、淄川、齐、济南、济北诸王相约共同起兵反汉。于是,在反叛之前已有10个诸侯国参与了叛乱阴谋的计划。当削藩诏传至吴国的时候,吴王濞借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在广陵(今江苏扬州)起兵,拥众20余万,还兼领楚国兵马,渡淮西向。而赵王遂则勾结匈奴伺机连兵南下。但谋叛诸王内部利害不一,例如齐王临时毁约,引起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共攻齐国。又如济北、淮南则为国内亲汉势力所阻,未得起兵。所以,实际反叛的只有七国。

诛晁错,清君侧

当然,七国之乱是地方割据和中央集权之间矛盾的大爆发。面对遍及整个关东地区诸王“合纵”攻汉的形势,景帝先是诛晁错以谢吴王,但吴王并不息兵。于是景帝决心镇压叛乱,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统兵出击吴楚;派又郦寄、栾布等分别出击赵、齐地诸叛王。由于梁王(汉景帝弟)坚守睢阳,于是阻遏了吴楚叛军的兵锋,因此,周亚夫仅在三个月内就击灭了吴楚。随后栾布、郦寄也很快平定齐地诸国及赵国。

七国之乱形势图

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景帝巩固削藩成果,损黜王国官制及其职权,降低诸侯王权限,规定诸侯王不得再亲自治国。从此,诸侯王强大难制的局面大为缓和,中央集权走向巩固和加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1201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