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秦惠文王嬴驷即位以来,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秦国先后攻取河西之地,北伐义渠,南下商於,秦国问鼎中原之心渐显。
秦惠文王嬴驷
背景
公元前316年,巴、苴两国联合攻蜀,蜀国在击退巴国来犯军队后,蜀王决定,蜀王杜芦下令“五丁力士”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以便快速出兵,讨伐苴国另立新君。苴侯求救于秦,蜀王也派使者与秦结盟,希望秦不干涉此次战争。
秦惠文王打算趁机攻取蜀国,却怕蜀道艰难,打不下来,又担心东边的韩国趁机入侵秦国,究竟是伐蜀,还是攻韩,事关秦国战略方向,秦惠文王便召集大臣们商议。于是一次在秦国内部围绕战略方向问题而发生的宫廷论争就此展开。
张仪主张攻韩
张仪主张伐韩,并提出三步走战略:
第一,亲善魏,楚,出兵三川,扼住轘山和缑氏山的出口,挡住屯留的通道。
第二,由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牵制韩军,秦军乘机直逼二周郊外,声讨周天子之罪,迫其交出象征王权的九鼎宝器。
第三,拥九鼎而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王业。
第四,蜀地偏远,劳师乏众,不足以成威名,也不足以得厚利。而创建王业的关键之地在三川周室,伐蜀离成功之业太远,不宜采用。
张仪
司马错主张伐蜀
针对张仪之论,司马错斩钉截铁地用“不然”二字进行反驳。
第一,从宏观上提出建立王业的三个条件,即地广物丰,兵强民富,博德广施。而秦地小民贫,尚不具备成就王业的条件,宜从易处着手,增强国力;
第二,蜀有桀,纣之乱,易攻易伐,用兵不伤众,取其地可广域富民,道义上还可获得禁暴平乱之名,一举数得,既有利又师出有名,不会引起诸侯国的反对;
第三,伐韩不可行。伐韩未必有利,又有挟天子的恶名,势必迫使各诸侯国联合抗秦,使秦处于危险的境地。
第四,拿下蜀地后,秦国可以顺流东下,居高临下俯看楚国,形成对楚的侧翼包围,为尔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故而伐蜀才是上策。
司马错
秦惠文王决定伐蜀
从立论的标准看,张仪与司马错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从中获利、富国强兵的,既要为秦谋得实利,又要不致于陷于污名之中。《孙子兵法》中说道:“多算胜,少算不胜”, 司马错认为,伐韩劫周既遭恶名又无利可图,而伐蜀则是避难就易,实则是“名实两收”。司马错的战略眼光更远,思虑更深。因此,他能最终在论争中占得上风。
于是,秦惠文王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走石牛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蜀国就此灭亡,不久,司马错顺带灭掉建都江州(今重庆)的巴国。后又从楚夺得大片巴地,建立巴郡。
秦国伐蜀
后世影响
四面环山的盆地地势固然给巴蜀之地带来了天然的保护,但同时也让他们饱受水患灾害,岷江时不时泛滥一回,百姓也难以安居乐业,秦国攻取蜀国后,秦国历代郡守开始治理水患,其中最有名当属李冰。修筑都江堰,根除水患,物资尤盛,秦人屡迁望族入蜀。天府之国遂成。
李冰建造都江堰
秦灭巴、蜀等国,占领秦岭外广大地区,为之后南进创造了有利态势。根据后世史料来看,许多在关中起家的政权都是以进取巴蜀为第一步,取得天下层面上的高处地理优势后,进而顺流东下,比如南北朝后期,北周拿下巴蜀,完成对后陈的战略包围态势。
《华阳国志——蜀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军进入川蜀后,从长江上游可以直接威胁到楚国国都郢(今湖北荆州),在鄢郢之战中,白起利用地形上的优势,顺汉江而下,开提灌水直取郢都,使楚国丧失了大量国土,迁都寿春,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
秦国取得川蜀之地后,从战略位置上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后方,使秦国的领土扩大了一倍,国力发展上为秦国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粮仓,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更加坚实的根基。后世的长平之战,秦国远道作战,连续作战三年而没有出现粮草危机,可以说,没有巴蜀之战,就没有以后的秦国东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61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