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本应立传却被遗漏的东吴首位丞相——孙邵

本应立传却被遗漏的东吴首位丞相——孙邵


三国时期,各个政权有各自的官制。曹魏使用三公制,不置丞相;蜀汉虽然名义上有“蜀之四相”的称呼,但真正的丞相只有诸葛亮一人;东吴倒是有过不少丞相。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职,有相当的权力。然而东吴的第一任丞相孙邵在历史上却有点籍籍无名的味道,记载非常少,甚至没有单独立传。这是为什么呢?孙邵都有哪些事迹呢?

孙邵的仕宦经历

孙邵是青州北海国人,成为北海相孔融的功曹史,负责人事选举和功劳计算赏罚。孙邵深受孔融的欣赏,被称为“廊庙才”。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东汉末年的名士又有互相标榜、吹捧的习惯。小编猜测孙邵也是一时名士,并且出身世家郡望。孔融称赞孙邵,也算是给孙邵镀个金,激扬一下他的名声。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不过乱也有轻重之分,在北方是袁绍、公孙瓒、曹操这些庞然大物在较劲,其中青州也是袁绍和公孙瓒争夺的重灾区。相比之下,江东的环境还算安稳一些,只有一些分散的山越豪帅,还有淮南袁术的威胁。而且当时的扬州刺史刘繇就是青州东莱人。古代的乡土情怀非常浓烈,老乡的关系也比较亲密。所以当时有很多青州出身的属吏脱离孔融往投刘繇,比如太史慈、是仪,再比如我们要说的孙邵。

《吴录》:“孔融功曹,融称曰‘廊庙才也’。从刘繇於江东。”

后来孙策奉袁术的命令,以孙坚留下的旧部成功渡江,击败刘繇。刘繇逃到豫章郡,太史慈则留在丹阳郡西部当山大王。刘繇在豫章病死,太史慈被孙策击败,从而投靠孙策。孙策让太史慈接收刘繇的旧部。这个任务太史慈完成没完成不太清楚,不过后来孙策也用威胁的手段逼迫豫章太守华歆投降。总而言之孙策是完全接收了刘繇的旧部,孙邵应当也被吸收进来。这个时候孙邵对江东集团有过什么贡献不太清楚,不过小编认为他应该不受孙策的重用,二者之间的外交策略不同。这个在下面会提到。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

《三国志·魏书·华歆传》:“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


在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孙策在准备北伐的时候遇刺,孙权继承了他的位置。这个时候江东集团的扩张策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孙策时期既对黄祖用兵,也有北上的雄心;而孙权时期直到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之前,孙权都是一意向西进攻,而放弃北上的打算,和曹操以及曹操代表的汉朝廷保持友好的关系,还给曹操送大象。而这个转变中,孙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孙邵向孙权提出应该与曹操讲和,曹操此时全心全力与袁绍对抗,也愿意与江东保持友好。于是双方有了一段和平的时期。

《吴录》:“及权统事,数陈便宜,以为应纳贡聘,权即从之。”

东吴第一任丞相

孙权没有刘备汉室宗亲的身份,也没像曹丕继承汉室正统,称帝的时间很晚;而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曾经向曹丕臣服。不过其实东吴已经属于一个独立的政权,不久和曹丕交恶之后还建立了自己的年号,也就是黄武。就在黄武元年(即公元222年),孙权设置丞相一职。而东吴的第一个丞相就是孙邵。

很多人可能感到有些奇怪,怎么一个无名之辈成为百官之长的丞相。其实这主要是因为孙邵没有立传的缘故,留下的事迹不多,基本上一片空白。所以给人一种“空降”的感觉。其实上面小编也说了,孙邵辅佐孙策、孙权两代,虽然不算元老,但也差不了多少;而且孙邵在之前也做到了孙权的长史。长史按照汉代官制,是诸多佐官属吏之长。其实孙邵能够做到丞相也是有资格的。

在从东吴的政治格局上来看。东吴内部有两股很重要的政治力量。一是本土的江东大族,二是从江北而来的淮泗集团。孙邵虽然不是淮泗人,但也是从江北跑过来的,在政治立场上与淮泗集团相符合,也可以视为淮泗集团的一员。孙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避免被江东大族架空,同时也是为了向江北拓展,在前期是以淮泗集团为绝对的骨干力量。但是随着屡次的北伐失败,加上淮泗集团的人物凋零,江东士族在东吴的地位提升上来。此时孙权不得不依仗江东士族的力量,但也不愿意他们的力量提升得太快。第一任丞相这个特殊的位置,还是要给淮泗集团的人来做。

当时淮泗集团中资格、地位最高的人应该是被孙策托付后事的张昭。但一来孙权不喜欢张昭;二来张昭性格刚强,对孙权这个君主来说太过强势,影响自己执政。所以张昭压根就不在孙权的考虑范围中。那么同样有资格有地位,在政治立场上又偏向淮泗集团,被孙权任命为第一任丞相,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

史书中消失的孙邵

孙邵是东吴第一任丞相,从身份上来说就意义不凡;也是孙权改变孙策扩张策略,向曹操示好的献策者,理应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实中却是没有个人立传,被零星记载在他人的传记中。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和东吴一件政治事件——“暨艳案”有关。

暨艳是东吴选曹尚书,张温和他是一派的。两个人都出身吴郡,但是他们的政治立场并不明朗。张温、暨艳弹劾东吴群臣,不分派别,谁有问题就弹劾谁,属于那种有道德洁癖、非黑即白的人。张温和暨艳就弹劾过孙邵,孙邵也向孙权请罪辞职,看上去真的有些道德上的问题。不过孙权没有严肃处理。由于张温、暨艳打击的范围太过于广泛,最终引起东吴群臣的反弹,污蔑张温和暨艳。孙权为了平复东吴群臣的怨气,只能处死暨艳,废弃张温。“暨艳案”虽然没有明确说是孙邵主导的,但孙邵作为被打击对象,又是群臣之首的丞相,很难说与“暨艳案”没有关系。

《吴录》:“张温、暨艳奏其事,邵辞位请罪,权释令复职。”

而《吴书》的主要作者韦曜,就被视为张温、暨艳一派的人。这个说法来源于虞翻的后人虞喜所撰的《志林》,具体又来源于以博学著称的刘声叔。当时最先修撰《吴书》的丁孚、项竣已经记载了孙邵的事迹,但是二人修撰的《吴书》有所缺陷,于是韦曜等人继续修撰。韦曜倾向于张温,对身为张温政敌的孙邵很是厌恶,所以删掉了孙邵的记载。陈寿修《三国志》很大程度参考《吴书》的内容,就将孙邵遗漏了。


《志林》:“后韦氏作史,盖惠恕(张温)之党,故不见书。”

当然《志林》并非正史,又是孤证,何况在《志林》中的语气也不太肯定。所以不能完全确定孙邵没有传记是因为得罪了与张温一派的韦曜的原因。不过这也是小编目前能找到的唯一原因了。总而言之,孙邵这个本应该在《三国志》中立传的人物,就这样在史书中消失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后汉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66156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