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印度加尔各答东部的塔坝中国城,如今已经经历百年风雨,为当地华人提供一个思乡的港湾。
步入中国城,印度风情逐渐褪去,旧中国的情调沿着接到一点点铺陈开来。走在中国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是他乡的中国人,他们大多为老人,面容和善。
塔坝中国城的老人们
茶馆主人刘先生是一位精明能干的中国商人,刘先生经营的茶馆规模很大,是当地一般餐馆的两倍大。
和世界上其他中国城一样,旅居于此的华人华侨大多出于各种原因最终选择漂泊异乡。
刘先生的祖父母从广东辗转来到印度加尔各答,在这里他们开了一家面馆,主打客家面条,最终在这里安家立业。
烹饪中的油条,还是家乡的老味道
与刘先生的祖父母一样,上个世纪来印度的华人多为广东人,客家人。除了开餐馆,很多华人还在制糖厂、皮革厂里工作。他们在加尔各答东部站稳脚跟,塔坝中国城渐成规模。
走在中国城中的印度人
诚昌酱园,印度华人最大的酱油厂。这里生产的调料在印度十分有名,基本供应了整个在印中餐馆。
每周日,很多印度人都不顾旅途劳顿,专门来这里的集市品尝中式美食。直到夜幕降临,食物售空,集市才渐渐散去。
刘先生和集市的小贩们十分熟识,他们亲切地打着招呼,问候彼此。小贩中不乏印度人和孟加拉人。
诚昌酱园
在中国城里,除了中餐馆,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皮革厂了。
由于皮革厂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对当地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政府计划将中国城内的皮革厂搬迁到20公里外的新工业园区。只有少数皮革厂还坚持在这里。
路边长椅上的老人们
如果说中餐馆是当地华人的主要经济来源,那么他们的精神支柱则主要来自培梅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人们可以学习英语、客家话、普通话和印度话四种语言。塔坝20岁以上华人基本都在这里读过书。但如今,很多年轻人都去读英文学校了,即便如此,当地人不愿意放弃这所学校,视其为中国城文化存续的重要场所
在学校操场运动的人们
当问及当地华人是否愿意回到家乡时,有一个老人说,中国现在还处于第三世界,经济才刚刚起步,印度未来十年肯定会成为强国。
可老人不知道的是,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贫弱的农业国家,以三一重工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也陆续进军印度本土,得到印度总理的会见,印度当地很多基础建设也都是中国企业在帮忙建造。
印度总理会见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
来自印度生产线的三一挖机
桑田不改,只是日月已换新天,祝愿所有在印度谋生的中国人诸事如意。无论心向何方,还望有朝一日归来,看一看家乡的大好河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757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