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
9月14日凌晨,沙特主力石油处理厂和油田遭无人机等武器袭击,受损严重,被迫暂时停产,事态极其严重。这是沙特石油行业遭遇的空前袭击,损失石油日产量达570万桶,导致9月16日国际油价一度跳涨10美元,为国际油价自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的最大涨幅。对今夏以来一直紧张的美伊关系而言,此次袭击雪上加霜,并抵消了8月底以来美伊缓和的迹象。
袭击背后有伊朗身影?
胡塞武装出面认领,但美国指伊朗为黑手,伊朗则矢口否认,真相有待进一步揭示。研判真凶可从动机与能力入手。动机上,这不可能是沙特或与沙特立场相近的国家所为。沙特等产油国的确有让油价上涨的天然倾向,不时搞限产保价,也一直鼓动美国打压伊朗。但是,通过“自损八百”来烘托油价甚至诱发美国军事打击伊朗,这不合情理。其实,油价剧烈波动并不符合沙特等传统产油国的利益,一场美伊热战是否对沙特有利也很难说。
相比之下,伊朗及其代理人发动袭击的动力似乎充分一些。2019年5月以来,美国全面封杀伊朗石油出口,伊朗经济困苦不堪,硬撑强拖非长久之计。因此,伊朗开始谋求反制美国,被美国等西方国家怀疑袭击甚至直接扣押了途径波斯湾的油轮,击落美军无人机,逐步突破核协议的限制。其目的既是要抗拒美国压力维护国内团结,也是为日后可能的谈判抓取筹码。
如果说,此前油轮遇袭事件并没有实质震慑国际油市及美国的话,此次袭击旨在震动国际市场,客观上传递了打压伊朗会带来严重负面效应的信号。然而,武断认定是伊朗所为,亦有龃龉之处。
因为8月下旬以来,出现了一系列美伊缓和的迹象。美、伊均对两国总统在联大会晤持模糊的开放态度,法国力推美国放松对伊石油制裁、伊朗重新遵守核协议的缓和方案,对伊强硬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离职。
在此背景下,伊朗如果突然发动如此严重的袭击,于情理有悖。此外,袭击是伊朗直接出手,或伊朗授意代理人为之,还是伊朗代理人武装(也门胡塞武装或伊拉克什叶派民兵)脱开伊朗控制而自主行动,也有区别。由于伊朗与其代理人关系之亲疏松紧十分复杂,也就使得最终凶手的认定混沌不清。
正如国际政治中的很多悬案一样,本次袭击的凶手是谁恐怕又要成为各说各话。美国必然咬定伊朗,伊朗必将否认,多数国家虽各有立场但会尽量避免公开点名道姓、选边站队。
热战的临界点到了吗?
特朗普9月15日在其推特中称,“(美军)已炮弹上膛,待进一步验证及沙特态度明确后即可行动”,发出了对伊朗军事报复的信号。目前确实是美伊对峙升级4个月以来的一个潜在拐点。
过去4个多月,美伊对峙已是某种形式的战争,有西方学者将这种没有到达热战层次的战争称为“临界点之下的战争”。其主要特征是:
第一,对峙双方小冲突不断,但不升级为成规模热战。典型如6月20日伊朗击落美军无人机,7月19日美舰击落伊朗无人机。双方只打无人机,却不打真人驾驶的战斗机。6月-8月,美军数次向中东增兵,但美国防部长多次表示,增兵目的在于威慑而不在打仗,换言之增兵是为了避免开战。
第二,对峙双方不打传统意义的热战,但网络战、舆论战、经济战、制裁战、间谍战早已开打,攻防激烈,案例众多。诸如美国追踪堵截伊朗油轮,对伊朗革命卫队的关键数据库实施网络攻击,通过渗透供应链破坏伊朗的导弹试射。伊朗科技虽落于下风,但也在想方设法绕避制裁,对美国大搞网络攻击,拼命反击美国对伊朗的妖魔化。
在热战临界点之下的战争中,伊朗可扬非对称作战之长,避常规军力之短,主动出招。美国在热战层级上拥有巨大优势,但因为斗争在热战层级之下进行,优势发挥不出来。从最近数月的行动看,伊朗显然要把临界点之下战争中的相对优势利用至极。无论是打下无人机,还是破坏波斯湾地区的石油生产及运输,只要美国不对伊朗进行热战报复,那么伊朗就可以不断提升临界点的阈值,不断博取与美叫板的筹码。
目前,球又踢回了美国。若特朗普政府对伊朗发动常规军事报复,美伊冲突将突破临界点,转为热战,这可以是局部战争,也可能因伊朗的代理人而向西亚腹地蔓延。若特朗普像处理无人机事件一样放伊朗一马,则伊朗的“战争边缘”政策恐将继续。特朗普政府在对伊动武问题上是有红线的,即伊朗直接袭击美国的公民、资产和军队。
伊朗则看准了美国不想大打的心态,利用了上述红线的模糊地带。特朗普9月16日表态称,“不寻求卷入新冲突,但有时不得不”“美国完全为冲突做好了准备,当然也愿意避免冲突”。这些矛盾的说法恰恰显示,美伊之战正处于由冷转热的关键临界点上。(责任编辑:唐华)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8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