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市区东部,有一条与海河连通的河,叫月牙河,弯弯曲曲地流淌。就在这条河的西畔,有一块地方,名叫东局子。
这里位于天津老城城东非常远,早期有贾姓地主居住,所以过去这里的地名叫贾家沽道,当时是人迹罕至的旷野。
1860年代,英法联军第二次侵华,火烧圆明园后,清政府陆续开始在全国开办军火生产机构,北方最大的兵工厂,就在天津,名为"天津机器制造局"。
"天津机器制造局"分为东西两局,西局(又称南局)在海光寺,东局自然就在今天的东局子了。
当时的天津机器制造局,尤其是东局的生产规模很庞大,工人有2000人左右,而有资料显示当时东西两局的工人数量一共才2700人,在李鸿章督直时期,仍一直在扩大东局的规模、产能和品种,而且在1880年还把"北洋水师学堂"设立在了东局子附近。正因如此,所以单以"天津"命名天津机器局仿佛有点太"小气",于是在1896年,天津机器局改名为北洋机器局。在光绪26年(1900年)没被毁之前,东局一直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工业企业。
因此,周围居民也是中国第一批现代产业工人,也是八国联军攻打天津时,最英勇而无名的一群人。
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侵华,东局子的守备军奋勇抗击侵略军,2000多名工人英勇牺牲,八国联军用炮轰东局机器局和水师学堂,30多年的东局极其周围被炸成废墟。
1902年之后,法租界以前的紫竹林兵营不够住的,于是强占了已毁于炮火的天津机器局,改为"东局子兵营"。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以程林庄路(今成林道)为界,南部称为万辛庄,今天还有万辛庄大街等地名,北部称东局子至今。
上图是1911年天津东局子法国兵营,法军正在准备进行足球比赛。
到了1940年代,东局子基本是天津市区的东界,当然东面还有军粮城、塘沽等聚居区。
后来,东局子最出名的是靶场,据说在程林庄路上也能听到清脆的枪声。
如今东局子的西侧成了前进新里、阳光星期八、晨阳里等住宅区,大片的住宅楼代替了过去的空旷。
说到东局子,就牵扯出了一位近代史上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他就是严复。
严复,福建侯官人。1872年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派赴英国学习海军。
1879年回国,应李鸿章之招,来到了天津,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
从1880年到1900年,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工作了二十个年头,共培养了六届125名驾驶班毕业生和六届85名管轮班毕业生,共210人。
这些毕业生大部分成为海军界栋梁,许多人在甲午海战中阵亡,还有一些人,则成为后来政界、军界等各方面重要人物,如民国时期的总统黎元洪、海军次长谢葆璋(我国著名女作家谢冰心之父)、刘传绶,交通总长吴毓麟、著名翻译家伍光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等。
严复更著名的成就是在翻译界,他提出的“信、达、雅”已成为中国文学界公认的翻译最高标准。
1893年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刚发表就引起严复的注意,于1896年译成,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严复以西学理论鼓吹变法,震动了当时中国的思想界,推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天演论》发表产生的冲击波不仅在当时,而是影响了几代人,并奠定了严复在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地位,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3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