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分裂成了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其中的东罗马帝国,就是现在所称拜占庭帝国。西罗马帝国因为争夺皇权,时局动荡,导致了外敌入侵,拜占庭帝国与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根据史料记载,自罗马帝国正式分裂,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拜占庭帝国灭亡,前前后后一共有一百零七位为皇帝登基上位,但是只有三十四人是自然死亡,其余的皇帝,要么被逼退位,要么被害身亡。
皇帝更替频繁,被杀害者无数,由此可以看出,自分裂开始,拜占庭帝国基本上都是处在内乱之中。既然是帝国,那皇帝的意志便是国家的意志,对于皇帝的位子,自然是有很多人凯觑的,根据历史记载,拜占庭帝国中关于争夺皇位的叛乱,前前后后一共发生了六十五次之多。
但是,皇位的争夺在哪里都会发生,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也是如此,所以仅仅是皇位更迭,只能造成社会的动荡,帝国并不会因此而灭亡。
拜占庭帝国版图
- 拜占庭帝国的覆灭众说纷纭
对于拜占庭帝国覆灭的原因,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灭亡,是如西罗马帝国一般,由社会矛盾引起的,但是没有具体的论证,在拜占庭帝国中,阶级矛盾的确存在,但是并没有发展为推翻政权的力量。
此外,有的人认为拜占庭帝国之所以会灭亡,是亡于它日益"东方化"的专制制度,不过同样没有准确的证明。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拜占庭帝国亡于神权思想,拜占庭帝国采用"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方式,在专制主义皇权和神学思想的压迫下,拜占庭帝国国民的思维都被禁锢了,难有新的创造与发展,人才凋零的国家,逐渐地走向了灭亡。不可否认,这的确是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依旧没有涉及到帝国灭亡的根源。
拜占庭帝国士兵
外有强敌入侵,内有派系之争,内忧外患直接导致了拜占庭的灭亡
纵然自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后,东罗马帝国一方内乱不断,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并非因为群臣百姓的叛乱,而是像西罗马帝国一样,被外敌入侵,进而灭亡,这个入侵者便是奥斯曼突厥人。
与奥斯曼的军队相比,拜占庭帝国军队的人数不占优势,仅仅是对方的二十分之一罢了,加之奥斯曼财力雄厚,为军队配备了杀伤力规模巨大的大型火炮,拜占庭帝国更是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拜占庭帝国的军事实力虽然弱于奥斯曼,但拜占庭帝国的邻国们,却是经济实力雄厚,兵多将广,在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军队入侵时,这些往日里友好往来的国家,却没有一个出兵帮助拜占庭。
它们只是想借拜占庭帝国势微,从中得到更多拜占庭王室所许多的利益罢了,更有甚者,直接加入到了奥斯曼一方,一同侵略拜占庭。偌大的一个帝国,被外敌进攻时,竟然找不到一个帮手,不得不令人唏嘘。
拜占庭帝国军队
外有强敌来犯,但在拜占庭帝国的社会中,却没有形成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景象,反而是分为了三个不同的派系:
- 一派是亲罗马教皇派,他们支持拜占庭帝国原本的统治者,坚决对外,维护原本的统治;
- 一派是亲奥斯曼帝国派,他们不满于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认为腐朽的贵族阶级应该被奥斯曼帝国所取代;
- 一派则是中立立场,他们虽然没有帮助奥斯曼帝国攻打拜占庭,但同样也不会为拜占庭帝国效力,所以拜占庭帝国实际可以用来作战的军队,并没有多少。
人心的崩离,是拜占庭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农业和工商业的衰落,导致拜占庭帝国经济支柱力量的毁灭
火炮的应用,是拜占庭帝国被打得溃不成军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有关火炮的制造技术,不仅仅是奥斯曼帝国掌握,拜占庭帝国也拥有这项技术,之所以没有应用到军队之中,只是因为拜占庭帝国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制造火炮罢了。
拜占庭帝国的经济来源有两项,一是农业上的自耕农经济,二便是城市中的工商业,二者发展繁荣,维持着拜占庭帝国社会的正常运转,而拜占庭帝国的衰落,也正是因为农业和商业的衰落。
君士坦丁堡
- 严格限制工商业,致使国内工商业外流,国家赋税形成恶性循环
自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后,拜占庭帝国内的工商业发展便受到了严格的限制,以至于工商业者无法像在罗马帝国时进行自由的商业往来,所能赚取的收入,自然也是大不如前。
在这种情况下,拜占庭帝国不仅没有减轻对工商业者的赋税,反而加大了税收,而且一旦有出现未交税者,不仅财产会被没收,本人也会受到鞭打的刑罚。工商业者为继续经营,躲避高额的税收,只好选择离开了拜占庭。
对于工商业者的严格管制,一直持续到拜占庭帝国晚期,才有所放松,国家需要工商业者发展,以收取赋税,但此时的海外贸易已然在意大利人的垄断之中,拜占庭的工商业者仅能勉强维持生计罢了,无法发展壮大。而国内市场以为拜占庭社会的动荡,也无法经营,而且自耕农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大不如前。
拜占庭帝国最后的远征——君士坦丁北伐
自耕农和城市工商业者,原本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的经济来源,但在拜占庭帝国统治者的政策之下,大受打击,以至于奥斯曼突厥人攻入拜占庭帝国后,有很大一部分居民选择支持奥斯曼,一同攻打拜占庭帝国,本国居民选择投靠侵略者一方,无疑是一个绝大的讽刺。
帝国东方化严重,长期执行封建高压统治,拜占庭已失民心
早在罗马帝国尚未分裂时,属于东罗马帝国的部分已然日益东方化了。这也是为什么当罗马帝国分裂之后,东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更倾向于专制,而非民主的原因。
而在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罗马帝国原本的民主化制度全部被缔了,人民丧失了作为公民的政治权利,城市也没有了原本的自治地位,皇帝也摆脱了所谓的"第一公民"的身份,而以"神"的名义自居,成为了拥有绝对权利的独裁者。
拜占庭帝国虽然以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但是在它的身上,再难找到一丝罗马帝国中民主政治的影子。拜占庭帝国是在专制制度的高压统治之下,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的,而最后的灭亡,也正是因为专制的统治制度,在高压统治之下,工商业者备受剥削,苦不堪言,所以有他国入侵时,才会毫不犹豫的放弃了拜占庭。
扩张时期的奥斯曼帝国
在拜占庭帝国,对于农民的政策并不是很友好,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政府不断地加大对农民的税收,而为了保证税收的来源稳定,政府还严禁土地兼并现象的发生,使得农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如此一来,农民们便纷纷加入了寺院、教会,或者为地主打工,放弃了自己农民的身份。
比起以利益至上点工商业者来说,自耕农们本应是拜占庭帝国最为坚实的支持者,是稳定的经济来源与兵力来源,但统治者们不惜以牺牲自耕农为代价,只为赚取眼前一时的利益,致使自耕农群体大量的流失,不仅再难得到稳定的税收收入,而且等到战争爆发后,连稳定的兵力来源也无法维持了。
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
简评
纵观东罗马帝国的灭亡历程,与1000年前西罗马灭亡时,何其相似?西罗马帝国之所以会由兴盛走向衰亡,其主要原因就是贵族阶级的统治者们毁掉了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中产阶级,拜占庭帝国也是如此,只不过他所毁掉的是工商业者和自耕农经济罢了。
在帝国兴盛时期,工商业者和自耕农看似可有可无,但他们的的确确是维持社会运转的基础。在拜占庭帝国的对商政策之中,城市工商业者苦不堪言:
- 他们有的人因为无法支付高额的税赋而被捕入狱,没收了财产;
- 有的早已破产,放弃了商人的职业,只得过着贫苦的生活;
- 更有甚者,直接离开了拜占庭帝国,加入了外国商人的商队之中,为他们服务。
城市工商业者,原本是拜占庭帝国最主要的税收群体,国家的经济来源有绝大部分都是商人的税收提供的,正是因为有繁荣的工商业经济,才使得拜占庭帝国发展壮大,繁荣昌盛。
但是可惜的是,正如同身居高位的贵族统治者们,无法意识到在田间劳作的自耕农的重要性一样,贵族统治者们同样也意识不到工商业者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唯有工商业发展繁荣,才能为社会的正常运转提供必要的资金保证。
身居高位的贵族们,贪图享乐,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将工农业者置于水深火热的境地之中,造成农民放弃耕种,商人不再经商的局面出现,致使经济崩溃,人心离散,拜占庭帝国的覆灭,已然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
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们没有认识到自耕农与工商业者的重要性,正好给了奥斯曼帝国可乘之机,他们入侵到拜占庭境内时,只是向农民阶许诺,允许他们按照原样保留自己的土地,并表示尊重农民的利益,取消原本的对农政策,农民们便放弃了拜占庭,转而加入到了奥斯曼帝国的阵营之中。
工商业者也是如此,他们所想要的,不过是一个正常的经商环境罢了,既然拜占庭帝国无法提供,就只得转投他国了。如此一来 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支柱被拜占庭的统治者们一手摧毁了,他们也就理所应当的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参考文献:特奥多尔《罗马史》、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3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