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能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他是以打酱油的身份通过政变成为苏联领导人的,是在各方力量平衡中产生的人选。
勃列日涅夫对于能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毫无思想准备,赫鲁晓夫执政末期,勃列日涅夫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纯粹是个礼仪性的元首,离权力中心还是比较的远。1964年,勃列日涅夫调任苏共中央书记,但他无论如何在苏共领导人排名上都进不了前列。
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中央委员会中,委员们都知道他是公认的能力较弱的人。勃列日涅夫也曾多次表示没有能力担当最高领导人,更没有那样的野心。
1964年10月,苏共中央通过唇枪舌剑的集体决定,将赫鲁晓夫罢黜。这次政变的主角是苏共主管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和克格勃的掌门人谢列平,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及柯西金只不过是积极的参与者。在这些人中,苏斯洛夫居于幕后,谢列平实力最强,波德戈尔内和勃列日涅夫实力最弱。
这些胜利政变者之间相互倾扎,一时难以做出妥协。只有平庸、没有野心的勃列日涅夫推上台作为一 个短暂过渡。就这样,打酱油的勃列日涅夫毫无准备的被推上了苏联权力颠峰。勃列日涅夫意外地得来权力,并非因他有什么特殊才能,恰恰是因为他的平庸和能力弱,才能成为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人物”。
勃列日涅夫对担任这个大国领袖是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谁都没有料到勃列日涅夫会成为苏联的最高主宰。上台之初,他每次例会都很少发言,“没有思想准备”和“请同志们多帮助”,就成了他说的最多的话。后面就开始了与波德戈尔内、柯西金及谢列平的斗争,这些人都在窥视最高领导人的宝座。
1964年10月,谢列平将自己的亲信安插在许多重要部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影子政府,新的政变在酝酿中。谢列平是个铁腕人物,在废黜了赫鲁晓夫以后,其他人渐渐警觉起来,纷纷团结在了勃列日涅夫周围。1965年秋,谢列平被调任主管食品和消费品工业的中央书记;1967年,谢列平的大量党羽被解除了职务。
勃列日涅夫就这样坐稳了苏联第四代领导人的位置。从1964年10月起到1982年11月去世为止,共执掌苏联最高领导权达十八年,在苏联的历史中仅次于斯大林。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捉襟见肘。这一时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却开始深入苏联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社会治安状况大大恶化。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军费开支巨大及巨额的重工业投资,使得苏联的军力迅速膨胀,改变了苏美力量对比。到了70年代,苏联在军事上已经能与美国平起平坐,甚至局部超越了美国。
勃列日涅夫发现美国深陷越战,频频向美国发起挑战。苏联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使得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倒向苏联。此时的苏联对外政策是具有全球进攻性的,美苏争霸进入高潮。1979年,勃列日涅夫发动入侵阿富汗的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侵略战争耗尽了苏联的发展动力。
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勃列日涅夫竟打算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美国总统尼克松认为强大的中国符合西方利益,于是将消息公之于众,苏联放弃核打击。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终年76岁。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但此时的苏联社会积累的无数尖锐矛盾,社会动乱的能量越来越大,最终随着勃列日涅夫的去世,强大的苏联也随之摇摇欲坠。
如今的俄罗斯人依然怀念这位“忠厚长者”。俄各界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评价呈现出肯定的态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社会具有公正性,民众生活水平都得到提高。2005年,48%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俄罗斯所有的一切都保留在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状况会比较好。
其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处于巅峰期,国际格局出现苏攻美守的局面,俄罗斯的大国主义传统和实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综上所述,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的贡献总体上要大于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被退休后,逐渐退出政界,整天以泪洗面。1971年逝世。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89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