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7年清朝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沙俄的中段边界,从此贝加尔湖周边土地全部落入沙俄之手。
今天的很多人,以所谓的爱国者自居,对清朝的所谓卖国行径“吹毛求疵”。在他们看来,清朝不仅在1840年之后丧权辱国,甚至早在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开启了割地的先河。相比于明朝“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情操不知差了几个段位。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真的不是,作为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绝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疆域的开拓与巩固方面可圈可点,今日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也是在清朝时期打下的基础。
而康熙时期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与雍正时期签订的《恰克图条约》虽然看起来使清朝损失了大片土地,但实际上清朝也是胜利者,甚至是最大受益者。
而之所以这么说,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前期的领土扩张,尤其是在北方与沙俄的领土争夺,本质上是两个帝国对昔日蒙古领地的瓜分,而清朝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在前期获得了比沙俄更多的利益。
因为清朝在1644年入关后陆续经历了消灭南明、平定三藩以及收复台岛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直到1685年康熙皇帝才抽出时间对付早已盘踞在黑龙江流域长达40多年的沙俄势力。而当清朝在冰天雪地中打赢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后,沙俄势力被迫退出黑龙江地区,清朝获得了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的所有权。
而这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冰天雪地,从来不在明朝的所谓“不割地”范围内,自元朝灭亡以来,这里逐渐成为布里亚特蒙古的游牧区,虽然清朝发源于东北地区,但龙兴之地集中于长白山附近,对黑龙江南北广大区域几乎从未涉及。
所以,说《尼布楚条约》割让了西伯利亚的说法是典型的睁眼说瞎话。
在《尼布楚条约》谈判期间,康熙皇帝有意与沙俄确定贝加尔湖南北区域的边界,但沙俄以此地为布里亚特蒙古属地,清朝无权利谈判的理由予以拒绝,于是才有了雍正时期的《恰克图条约》。
作为清俄两国中段边界的划界条约,《恰克图条约》是《尼布楚条约》的延伸,其作用仍是对布里亚特蒙古游牧区域的瓜分,清朝借此巩固了对包括唐努乌梁海在内的蒙古区域的主权。
相比于《尼布楚条约》对清朝外东北广大地区的主权确认,《恰克图条约》确实使清朝损失了所谓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清朝之所以选择放弃,一方面是由于贝加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本就是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游牧区,清朝哪怕夺取一点都是胜利;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准噶尔汗国在西北地区虎视眈眈,极大牵制了清朝在应对沙俄时的精力。
而相比于清朝,沙俄在贝加湖地区的经营时间更早。从1582年第一批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开始,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脚步就异常神速。最早在1600年明朝万历年间,沙俄的先锋就已经到达贝加尔湖以北以西地区,并开始建立殖民据点,而此时的明朝对蒙古以北的情况一无所知。
所以,无论对东段还是中段的争夺,清朝都是后下手为强,能够取得这样的划界成就已经实属不易。
雍正时期,清朝综合国力蒸蒸日上,而之所以在《恰克图条约》谈判中丧权失地,丢掉了贝加尔湖以东以南数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清朝内部因政治斗争,雍正皇帝临阵换将,将对情况一知半解的图理琛,换掉了对谈判情况一清二楚的隆科多,这给了沙俄可趁之机;二是雍正时期依然未能吸取康熙时期没有准确地图的教训,仍然使用被沙俄做过手脚的地图,这使得清朝在谈判中损失惨重。
好在清朝全部占据了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交界处的所有制高点,这使得清朝抗击沙俄有了更多的坚固屏障。
而《恰克图条约》也明确了清朝对漠北蒙古的统治,从此,解决了北方边患的清朝得以抽身对抗准噶尔汗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85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