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0年,一直被汉法派视为救星的元仁宗去世,元仁宗在位期间,也的确做了大量的铺垫工作,至少想元朝更像一个国家的管理体系,而不是备受蒙古贵族所困扰的部落联合体,开科举、限制规则特权、减少贵族的年终分红等等。只是在自己母亲答己的干涉下,有些行为没有能够深入的贯彻执行,而且身边,不少还是自己母亲答己安排的人选,始终有一种无法施展的痛苦。他的母亲答己在他当政的几年当中,成为了蒙古贵族和理财派最大的靠山,他自己又不像自己哥哥那样常年带兵打仗,做事强硬和果断,可以想象他不得志的郁闷和困惑。
元仁宗驾崩之后,他的儿子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即位,时年17岁,年号至治,庙号英宗。英宗自幼在仁宗身边长大,耳濡目染,也属于一个汉化程度很高的元朝皇帝,他从小的老师也都是当时的大儒和文学家,所以元仁宗选择他作为太子,也是觉得是一个能够很好延续自己统治理念的人选,对他也是给予厚望。元仁宗为了锻炼他儿子的能力,将中书省所有机构的事务交给他处理,时年16岁,按照现在的标准,也就是一个高一学生的年纪。这一任命,搞得硕德八剌压力山大,毕竟自己太年轻,很多事情都没有见过,毫无经验,怎么处理,硕德八剌曾经对中书省的大臣说:父亲把天下的事务都交给了我,我日夜战战兢兢,吃不好,睡不好,就怕哪儿做不好给国家和父亲添堵。你们一定不要有所顾忌,一定要努力工作,不要有懈怠的地方,以免达不到为君父解忧之效。从这一点来看,英宗也算是能够授权和放权的人,也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我们一般认为,老皇帝升天,新皇帝里面就可以即位,但现实并非如此,太子还要守孝,守孝这段时间,国家最高权力有一个真空期,加上作为太子的硕德八剌人很年轻,老老实实的守孝,却给了另外一个人极大的施展空间,这个人,就是他的奶奶,元朝后宫干政第一人的答己。从仁宗去世到英宗即位,中间差不多有接近两个月的时间,这个时候的英宗皇帝在还皇陵那边守陵,每天只喝一碗稀粥过日子,他的奶奶答己以太皇太后之尊的名义政令出宫,将之前已经被罢免自己的铁杆大多数官复原职,甚至于还提拔,尤其是铁木迭儿,,这个家伙可不是一个善茬儿,而且气量极小,睚眦必报,被任命为右丞相之后,对自己举报过自己的人打击报复,甚至于处死别人;他公然去抢了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秦国公的打印,还让人去抓捕四川省的省长赵世延,杀害了御史中丞杨朵儿之;为了巩固自己和答己的地位,把已经被外放的答己铁杆全部召回京任命要职。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将汉法派位核心的官员基本上梳理了一遍,留任人员所剩无几。
英宗怎么会无动于衷啊?这么大的阵仗,还有心思守陵、喝粥?他没办法,对方是自己的奶奶,不尊重是不行得,而且,他太年轻,当太子的时间很短,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没有时间和精力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在宫中用孤家寡人来形容都不为过,史书记载他"孑然宫中"不是虚言。他唯一可依靠的是和他同样年轻的拜住,还有自己的舅舅铁失,只是他后来没有想到这位舅舅居然成了白眼狼。在守孝期间,他唯一硬气的一回,只是回绝了自己奶奶更换朝官的要求,说的理由也是苍白无力:现在不是时候,我父亲刚刚去世,这些都是他的旧臣,他尸骨未寒我们这样干,是不对的。我回来之后,和重臣元老们商量一下,有能力的就留下,没能力就外放。仅此而已。
回到大都正式登基之后,英宗的退让并没有让答己和同党们满意,而是步步紧逼,搞得英宗睡都睡不好,天天盼着这俩老家伙早点去和先帝聊天。但是他毕竟年轻,有时候很热血,有时候却又很软弱,尤其是涉及到他奶奶的时候,一个自幼受儒家文化教育的人,对长辈起码的尊敬,他还是有。在有人举报答己几个宠臣在谋划废立皇帝,他立马全部诛杀,但是点到为止,不想这事牵连到自己的奶奶,虽然明眼人都知道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是谁。
一年之后,铁木迭儿和答己相继去世,这下,元英宗终于扬眉吐气了,可以大展拳脚实现父亲和自己的愿望了。国家管理体系的进一步汉化,简单来说就是正规化、体系化,将自己的发小拜住提升为右丞相,自己的舅舅铁失为御史大夫,两人还已分别兼领左、右钦察卫和宗仁卫事,以及左、右阿速卫和中翊卫;表面上看是元英宗非常信任这两个人,实际上可以看出,元英宗原有的班底资源少得可怜,可用之人更是少之又少,人脉资源,在历朝历代,都是很吃香的。
除此之外,他还能倚重的,就是汉法派的大臣,甚至于求贤若渴。有一个当代大儒在四川,英宗派人去请,结果人家到江西去了,一班人马不停蹄的往江西追,到了江西才知道这个人在江苏给祖先扫墓了,一群人浩浩荡荡立马快马加鞭的跑到江苏,一见面就说,别回四川了,赶快到京城上任去,把被人搞得晕头转向。另外提高基层政府公务员的待遇,无论哪朝哪代,基层公务员都是最苦逼的,干最累的活、拿最低的待遇、背最重的锅。将地主和贵族的田,拿出3%收购为国有,然后将土地分配给国家基层公务员,他们自己可以种粮食、也可以租给别人种收取租金,也算是对生活困难的一种补偿吧。然后在他父亲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国家法律,对一些临时性文件进行整理成册,汇编成册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将单行法律作为国家的重要法律体系。通过这些政策,元朝的管理架构和管理体系,算是像一个国家了。
而且针对蒙古的贵族的年终分红,逐年减少,而且根据功劳和付出分红,啥事都不干的,那就啥都没有,对于不断要求赏赐的贵族,不是破口大骂就是下旨申饬,搞得和蒙古贵族之间的关系比较僵,这个也是元英宗威望和人脉不够所导致的。而且,元英宗非常喜欢藏传佛教,经常性为了纪念帝师八思巴修建寺庙,甚至大兴土木,到了"民劳役甚巨"的地步,本来之前就停止了这样的行为,不知道他受了什么刺激,又开始了,可能是之前被自己奶奶压制的太厉害,有点逆反心理作祟。
他年轻的右丞相拜主,也是年轻,在答己和铁木迭儿死后,反复的上书铁木迭儿的各种罪过,导致元英宗更加的厌恶已经死去的铁木迭儿,多次清算铁木迭儿的同党和余党,铁木迭儿被处死的后代也越来越多,很多已经和铁木迭儿有过交情的贵族和大臣都有了唇亡齿寒的感觉,包括元英宗的舅舅铁失,他不仅仅是元英宗的舅舅,也是铁木迭儿的干儿子,而且是铁杆干儿子,但毕竟是自己的亲舅舅,对他登基之后帮助也很大,每次元英宗都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是铁失心里可不是这么想的,他觉得现在不追究不等于以后不追究,始终惶惶不可终日,终于有一天,一件事情,成为了导火索。由于终日操劳,元英宗开始出现神经衰弱和失眠的现象,这时候,铁失发现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怂恿一些番僧,建议元英宗做佛事然后大赦天下,以此来逃脱可能出现的惩罚,结果被拜主给阻止了,最后一根稻草没有了。作为蒙古贵族保守势力的代表,本来就不爽元英宗重用汉法派大臣的政策,又少了贵族的分红,打压了贵族的特权,铁失在贵族的支持下,准备了弑君另立新君。
1323年,著名的南坡之变爆发了,铁失和一些蒙古贵族、宗室王爷联合起来,先后杀死了拜主和元英宗,时年23岁,拜主28岁。铁失和蒙古贵族在漠北拥立晋王也孙铁木儿为皇帝,史称泰定帝。
有人说如果元英宗威望不被暗杀可能元朝会逐步走上正轨,我只能说也许,元英宗无论在蒙古贵族还是在朝廷大臣之中,没有声望、根基、人脉,朝中中枢部门基本上都掌控不了在原有贵族或者贵族代理人手里面,不是他父亲和他自己短短十来年所能改变的。而且元英宗很年轻,有年轻人的弱点,急躁、武断,不计后果,以个人好恶任免人员,对蒙古贵族一味的打压,将自己的宗亲诸王逐步的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同时又下不了狠心,居然对铁木迭儿的余党没有赶尽杀绝,没有那个魄力和雄心,导致铁失和铁木迭儿健在的几个儿子联合起来弑君,在其他朝代,想到不敢想。同时,蒙古贵族根深蒂固的拒绝汉化思想,也不可能让元英宗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管理统治国家。所以,即使元英宗继续当政,只能说有可能会转变到好的方面,但不确定,他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