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在这个村子里,我看到了真正自由平等的男女关系

在这个村子里,我看到了真正自由平等的男女关系

人类社会的早期是母系社会,然后在某个时间我们进入了父系社会,对于“母系”“父系”,很多时候只是记住了这样的关键词,但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从未搞懂他们的真正含义。
十多年之前,一个摩梭女孩杨二车娜姆写了一本书《走出女儿国》,把泸沽湖推到了全中国、全世界人的面前。
所有人来到这里都为这一高原湖泊震惊不已,
本来宁静的全世界仅存的母系氏族大家庭——摩梭人家也随着旅游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上世纪90年代,导演周华山在摩梭山区生活了一年多,进行母系文化研究,并拍成纪录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
同时伴随出版的还有《无父无夫的国度》这本书,书里面的内容和纪录片是相匹配的。
通过品读他的两部作品,我终于明白了“母系”这个词语它的背后所蕴藏的宝贵含义。
同时摩梭族的神秘面纱也被揭开,作者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平反了过去对摩梭人“知母不知父”、“母女共夫”、“无父无母”等不公评价。
他甚至给出这样的评价:
“成长于繁华富裕的香港,26岁当大学老师,丰薪优职并且跑了半个地球的我,居然在这个长期被人们视作“落后”、“愚昧”的摩梭山区找到了心中的幸福与荣幸。”
摩梭人的婚姻观、家庭观和性别观,直到今天看来,依然是非常前卫的。
01
关于家庭
摩梭与我们主流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是一夫一妻的婚姻构成的家庭,
而在摩梭不是这样的。
书中的第一章,作者就整理了一段来自摩梭小伙子的对于自己家庭的描述。
”我有四个母亲,七个姐妹,大家生活在一块,不会介意谁是生母谁是大妈妈或小妈妈。“
你会怎么理解他的意思呢?是他爸爸有四个老婆?还是他有七个亲生姐妹吗?事实上都不然。
摩梭社会是母系大家庭。
亲属成员完全是母亲方血统的成员,姐妹不外嫁、兄弟不内娶、家中无父亲,男性长辈只有舅舅。


摩梭姑娘达史拉措曾经交往过一个汉族男朋友,对方要求她搬到城里去住。



因为男友只带她一个人,他们就痛苦的分手了。


摩梭感情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婚姻与家庭的分割
,即走婚与母系
家屋的分割。走婚伴侣不会同住或组成家庭。
摩梭人生活在一个无夫无父的社会里,摩梭语里甚至没有“父亲”和“丈夫”这两个词。
在摩梭人心中,兄弟姐妹、阿咪和舅舅是一生的陪伴和港湾,阿咪是摩梭语中母亲的意思。
而且很多摩梭人在小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
书中的年者小玛说,小时候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生母是谁,有一天她问其中一个阿咪是不是她的亲生母亲。
阿咪回答道:“你问这个干吗?我们都是你的母亲!”
在作者周华山看来,“我们都是你的母亲”完全体现了摩梭文化的深层结构。
为什么很多摩梭女性在生育上是不焦虑的,而且很多人都没有走过婚呢?
因为她姐妹的孩子也叫她阿咪,姐妹的孩子就相当于她的孩子,她也会
照顾亲生孩子一样去对待姐妹的孩子。
所以,摩梭女性在生育上是不焦虑的,
而且怀孕了也不会特别焦虑,反正家里还有姐妹和阿咪可以一起带孩子。
02
关于性别
在纪录片中,摩梭姑娘达史拉措分享了她的故事。


生产过后,她问母亲孩子的性别时,母亲回答她:
”当时只注意了手和脚怎么样,没有注意孩子是男的还是女的。“
在摩梭族,是重女而不轻男的。
他们没有特别浓重的性别意识,
也不需要女权主义或男性解放运动,男人女人都不会感到自身的性别受到压迫。
反而在主流社会谈及女权,往往却把男女对立起来,其实不管男女,都有可能遭遇不平等,而性别平等又是一个何其美好的词语。
达史拉措在提起孩子的爸爸时说到:
“如果我听别人说我是谁的老婆,我觉得特别不舒服,我不是他的,他也不是我的,怎么能说他是我的什么,我是他的什么。



“我是我,他是他,最多我会告诉别人,他是孩子的爸爸。”
摩梭从不会限定感情的时间程式与标准,两性平等,轻松自在,毫无矫揉造作。
另外,摩梭摩梭不但没有性别歧视,甚至没有太多性别意识。
在2000年里少数民族与社会性别研讨会上,摩梭人郜阿达史拉措就说:
“你们整天讨论社会性别,我到现在才明白是什么,在我成长的经验里,性别的唯一意义,就是分开男女厕
,你们说孩子出生时的性别决定了一生的命运,我的经验完全不一样。”
作者感慨,
摩梭文化中也没有同性恋和异性恋的二元对立,甚至不太需要同性恋这个概念。
摩梭文化对于性别的包容性决定了大家不会觉得他们另类,在这里不会感到压力。
03
关于“走婚”
主流社会往往对摩梭的走婚存在着误解。
“走婚”概括地说,是指男不娶女不嫁, 通过暮至朝离的走访来实现男女双方的结合。


在外人眼里似乎觉得关于摩梭族,走婚就是他们的存在形式,但
摩梭文化的核心不在走婚,而是家族和谐,在摩梭人中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价值观。
为何一生只能爱一人?为何必须与相爱的人终身同住才算幸福?为何情欲必须与居住、家务、经济、生活习惯
挂勾?为何情感必须依从恋爱、婚姻然后才有性事的模式?为何夫妻关系必定比姐妹兄弟感情更重要?
书中71岁的斯格查尔梭拉也表示:
“感情不在于情人的多寡,若感情美满,一生一个就够了,倘若只求新鲜与漂亮,一生十个也嫌少。你问这些都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只要双方感到幸福,其他都不重要。”
“走婚”映射的更像是一种摩梭人对感情婚姻的态度,他们对待感情的态度是随缘的。
同时,摩梭在两性感情上崇尚独立人格,
男人不会认为自己占有女伴,女子也不会认为自己属于男人,彼此关心不上锁,连成一起有自我。
“我爱的是他,他与别人的关系,是他的事,我不管,只要没有欺骗我便行。强迫他一生只喜欢一个人才不公平。”
旁人无需干预人家感情事,也绝不逼人走婚,没有走婚很普遍,不会有压力,不管什么原因,都被视作正常。


摩梭男女之间没有成婚,而是用“伙伴关系”取代“婚姻关系”,不仅从未出现情杀、乱伦等现象,还是当今社会涌现的独身主义、单亲家庭等情感问题的“良方”,值得现代婚姻制度参考借鉴。
04
关于性与自由
27岁的赤可奔玛在外工作四年说到:
“我在外面生活那么久才意识到,女人要享受性关系,首先不是生理上的性满足,而是心理上的完全放松,毫无道德焦虑或社会压力。
若内心充满压力,忧虑与恐惧,怎可能享受性事呢?
我身边的汉族女子,总是担心什么失贞、怀孕、第三者,分手等问题,仿佛女孩子在性事上总是吃亏。
我才发现,摩梭女人在性事上是享受,不是担忧或排斥。”
在摩梭是没有性压抑与性否定的。
书中的阿斯松娜(102岁)老人说:“身体都一样,只不过大小形状各具特色,你有的,我也有,为什么要害羞?”
直到七十年代末,摩梭的瓦拉片温泉仍然是露天男女同浴。
据书中多位老人介绍,以前男女老少皆赤身裸体享受温泉浴,既保健治疗又享受美酒醇香的美妙境界。
在热气蒸腾的环境下男女独唱、对歌、闲聊、调情以至挑逗,毫无遮掩与束缚,身体心灵皆得以释放,是最自然的感情表达。
“人出生本就赤身裸体,这个没错嘛。赤裸不等于淫乱。摩梭温泉自古皆男女同浴,从没发生强奸或侵犯的事情。
心不淫邪怎会做出淫邪行为?男女若调情邂逅后一起离开,那肯定是你情我愿的。这是人生的快乐事,为何要视为害羞、淫邪?”
如今连摩梭年轻人也内化了主流男女分隔的思维,不接纳过去异性同浴的传统习俗,甚至把往昔传统视作“淫乱放荡”,
反而老人一般更为“开放”与“率性”。
摩梭族甚至在语言里也没有处女、贞节、处女膜、失贞、寡妇等概念。


阿娜窝阿纳(61岁):
“摩梭人没有处女这个概念,看人不能这样看,对女人要很尊重。
不尊重妇女,就等于不尊重自己的母亲。”
她们不把女性价值还原为一块薄薄的所谓“处女膜”,不认为必须结婚生子才算“真正的女人”,更不会认为女人的幸福在于找到一位真心爱她的丈夫。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摩梭文化也在不断流失。
男人比女人更快、更多、更容易受现代冲击以至动摇。许多年轻一代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发展、宗教与情欲之间矛盾与挣扎。
但摩梭女性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拥有独立于丈夫、舅父、父亲或任何男人而存在的“性权”,这是很难去改变的根深蒂固的观念。
她们的情欲不受男人支配,高度自主,男人也无权干预她们的感情取向或选择。
周教授对于摩梭文化的研究,引人不禁深思,原来还可以这样生活。
摩梭族对于自由、平等,两性关系的认知也许不是刻意而为之,但在世人眼里确是震撼的。
这不由得引人深思,那些主流社会的两性偏见,是否只是男权给自己带上的锁链,所谓的文明又是否真的是先进的思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444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