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看过清宫剧的朋友,都会对乾隆下江南的风流韵事大加渲染,电视剧的乾隆更是无时无刻都在路上,当然历史上的乾隆确实是喜欢下江南的,去过的次数多达6次,可以说对江南可以说是非常热爱,他为什么这么爱下江南,对江南情有独钟呢?
为何偏偏是江南?
一想到江南,我们都会想到轻歌曼舞,是一个富贵温柔乡。当时浙江指的就是江苏和浙江这两个省份,虽然说江南确实是个好地方,乾隆为什么钟爱这个地方呢,其中是否有特殊意义呢?
要知道江南聚集了当时的文化精英,虽然当时汉族人很难成为清朝权力的上层,但是在下层的汉族官僚中,大部分都来自江浙地区。
自打满人入关后,统治者对汉人非常警惕,尤其是掌握舆论的读书人。即使是建立了大清帝国,仍然有许多致力于反清复明的文人,所以康熙下江南既有拉拢,又有震慑的作用。
对于乾隆来说,巡视江南就是这样一个手段。为了笼络当地的文人志士,赢得士大夫的支持,这也是乾隆南巡的目的之一,下江南后,乾隆还以极高的礼遇在明孝陵祭祀,也是抱有给世人看的意思。
再加上江南经济富裕,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经济上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江南地区的环境优越,不仅水土好,这里的农业也非常发达,粮食产量特别高。这里的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可以说是掌握着大清的经济命脉,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江南地区经常发生水患,水利漕运虽然经过了治理等,但还是会发生水患,这对国家以及民生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乾隆下江南,正好可以视察当地水利防控。
江南地区的人民起义也是高发的,虽然清朝的皇帝励精图治,但是在江南地区,人民起义的频率还是非常高的,人民罢工的现象还是非常高发,为了缓解当时的社会矛盾,乾隆下江南也是势在必行。
六次旅行记
乾隆下江南可与我们现在出去旅行一样能说走就走,更没有汽车高铁,还要拖家带口,可以说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
乾隆第一次下江南,这时是公元1751年,也是当时的乾隆16年,正好是皇太后钮祜禄 ,也就是电视中的甄嬛过大寿,就以为太后过生日的名义出去游玩了,一行人激动又兴奋,但是这个旅程可是非常远,一路就走了接近3000公里,可以说是舟车劳顿。来回一共走了快6000里,一共历时3个月。
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乾隆,第一次到了江南地区就被这里迷住了,六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757年,乾隆又一次带着太后等一行人再次出发了,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南巡之旅,在大年正月里就又出发了,直到二月份终于到了心心念念的江南,一直在这里呆到四月份才回到北京。
五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762年,尝到甜头的乾隆又带着母亲出发了,开启了自己的第三次南巡之旅,与上次出发的时间差不多,但是相比第二次,又多呆了一个月,在南京祭祀了前朝的明孝陵。在回去的路上,还亲自到了山东拜谒了孔子。
又隔了3年光阴,也就是公元1765年,乾隆开始了自己的第四次南巡之旅,在快要回北京的时候,特地又去了南京的明孝陵祭祀。
公元1780年,乾隆开启了自己的第五次下江南之旅,拜谒孔子,参观大阅兵,拜谒南京的明孝陵,五月份才回到了南京。
公元1784年,乾隆帝终于为南巡之旅打下了句点,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回顾了自己的南巡的心路历程。
六次旅行的影响
当然,在前几次下江南的时候,在当地体察明清,加上自己本身自带流量的特质,还带动了当地小吃业的发展(现在很多的小吃很多噱头毕竟都是打着乾隆的招牌)
乾隆每次下江南的时间可不短,每次都要耗费小半年的时间,还要兴师动众,跟随的侍从、官员就有上千人。
乾隆多次下江南,光是行程就开销了1亿两,平均一次的开销就有一千多两。这么多的开销自然大多数是由百姓负担的。
乾隆下江南,沿途的官员自然要孝敬,拿出最好的待遇。当然这么多的开销自然要从老百姓的身上继续剥削,极尽所能的做面子工程。
各地的官员为了升官,让乾隆注意到自己,当然是极尽所能的拿出当地最好的特产,出各种吸引眼球的节目和表演,以此来讨皇帝的欢心。
乾隆是个十足的吃货,对苏菜可是情有独钟,因为自称是“十全老人”,在苏州当地,当地官员为了吹乾隆的彩虹屁,还把带成桥附近的街道“十泉街”改成了“十全街”。
就在乾隆第五次南巡的时候,一行人马上要到达镇江的时候,当地的官员百姓早已经守候多时,远远的就看到岸上有一个无比巨大的桃子,当一行人到了岸上,这个桃子打开了,其实是一个剧场,为皇帝表演已经排练多时的戏剧。
在南巡过程中,只要是乾隆途径的地方,无论是走水路还是陆地道路,都要征发大量的劳动力,皇帝经过的地方,每相隔10里地都要设置一个水营,动用众多的将士。
当然,各种行宫和行馆也是很多,尤其是在江南等地区,扬州。山东也纷纷建造,在扬州这一处,就建造了4个行宫。
乾隆多次下江南的目的当然还是为了享受江南的声色犬马,他对大臣们说道自己出巡一次,耗费40多万两银子也是正常的。
虽然自称有十全武功,但到了晚年乾隆也认识到了自己多次下江南,也是劳民伤财,坦然的承认了自己的这一决策失误。
当然,在南巡中遇没遇到夏雨荷就不知道,但是流传下来的有关乾隆的小吃可是不少,可以算是吃货本货了。
参考文献
张勉治:《马背上的朝廷》
《清史稿》
《南巡记》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0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