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武评三国”第2评】
曹操是大英雄的八大理由和曹操的陵墓‖老家许昌
文‖杨森武
(欲欣赏“杨森武评三国”第1评“罗贯中把曹操黑得好苦”,欢迎点击以下链接:罗贯中把曹操黑得好苦 )
为什么说曹操是一位真正的大英雄呢?笔者从八个方面说明。
【第一个理由】
曹操是坚定的法治政治家
曹操年轻的时候,就崇尚和研究“申、商之法术”,“韩、白之奇策”。(《魏武帝本纪》)倡导法家思想。为地方官时,就以法治理念治理地方,取得了很大成效。
【第二个理由】
曹操是伟大的战略家和谋略家
汉献帝时,各地军阀割据,东汉朝廷名存实亡。势力最大的要数河北袁绍、淮南袁术、江东孙坚、南阳张绣、荆州刘表、巴蜀刘璋、徐州吕布、幽州公孙瓒等,曹操的实力在当时并不大。但曹操独具战略眼光,首先占领了兖州和豫州之地,控制了中原地区。
自古以来,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占据中原后,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然后,将汉献帝从残破的洛阳迎迁到许县,许县成了新的都城。这一措施,可以以朝廷的名义去征讨各路军阀,最终完成统一天下的目标。这是曹操在政治战略和谋略上最为高明的举措。
以曹操的实力而言,在他统一北方以后,完全可以取代汉献帝。但曹操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知道这样做,就会成为真正的奸臣。所以尽管身居丞相之职,并被封为魏王,但他始终以汉臣自居,并一再表明自己没有篡汉称帝的野心。
当孙权上表称臣之时,曹操说:“是儿想居吾于炉火也!”他还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一再表明,自己的志向本来就是想当个将军而已,只是形势所迫,才身居相位。倘若没有自己成就,天下不知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实际情况是,真正想称王称帝的,第一个是孙坚,他在讨伐董卓时,在洛阳宫中的井里打捞出了传国玉玺,便立刻回到江东,其志不言而喻;第二个是袁术,在淮南早有称帝的野心,听说孙策藏有传国玉玺,便以五千兵马,换取了传国玉玺,其野心暴露无遗;第三个是袁绍,占据河北,势力强大,时时威胁着许都。这些欲称王称帝的军阀,如果不是曹操以汉室正统的地位威慑,东汉王朝已宣布灭亡。
【第三个理由】
以许都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
曹操认为,任何一个朝代,必须以人为本,发展农耕生产,壮大经济实力。在许都一带,他兴修水利,实行兵民屯田制度,此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曹军有了粮食储备,实力明显优于其他军阀。因为任何战争,打的都是钱粮,在当时的军阀混战中,因为缺粮,杀战马,吃人肉,是常见的事。没有足够的军需,很多时候是不战自溃。如官渡之战时,曹军一把火烧了袁军的屯粮之处——乌巢,袁军军心立刻大乱,很快被曹军打败。
曹操不仅在本地屯田,在所经过的地方也对农耕尽力保护。如去南阳讨伐张绣的途中,就颁布军令,如毁坏庄稼,立斩。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个理由】
注重办学,倡导文化繁荣
在重视农耕经济的同时,曹操还注重办学教育,倡导文化繁荣。在他的推动下,中原地带兴起了具有汉魏风骨的建安文学。曹操本人就是领军人物;儿子曹丕和曹植,诗、文、赋等作品都很有名。
建安文学队伍里,最有名的要数“建安七子”(见曹丕《论典》)。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影响很广。
曹丕和曹植,也是汉魏大才子。尤其是曹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作品不仅影响了整个魏晋时期,而且被后世列为经典。如《洛神赋》,常被后世作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作为借鉴,如《红楼梦》等。曹植的《七步诗》,其影响竟能达到妇孺皆知。
曹操本人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最大。他写的诗,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气势宏伟,文词精美,其《短歌行》、《步出夏门行》和《苦寒行》等,其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名句,传唱千古。毛主席在北戴河,感怀曹操,就写下了“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名句。
在中国历史上,成功开创伟业同时又是伟大诗人的,唯曹操和毛主席两人而已。曹操的诗和毛主席的诗都是中国文化史的经典,值得后人永远学习,永远景仰!
【第五个理由】
终极政治目标:统一全国
扫灭各地军阀,统一全国,是曹操在政治上的终极目标。
在战略上,曹操采取各个击破的原则,先剿灭容易击破的,如袁术、吕布、刘备、马腾、韩遂等,然后和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一决雄雌。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最后消灭了袁绍,后乘胜追击,彻底消灭了袁军残余势力。
在平定了北方以后,曹操马不停蹄剿灭荆州的刘表、刘备。很快,实现了这个目标,将刘备赶到了江夏。按曹操的战略意图,一鼓作气,消灭孙刘势力,只可惜赤壁一战,兵败退回许昌。从此,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第六个理由】
广纳人才
曹操的雄才大略,还表现在广用人才方面。
为了开创伟业,曹操具有广阔的胸怀,海纳百川,不计私怨。在他的帐下,文有荀彧、荀攸、郭嘉等许多智谋之士,武有许褚、徐晃、张辽等勇猛之将。对于愿意来投靠他阵营的文武之士,无论和自己有无恩怨,他都不计前嫌,大胆使用。
刘备走投无路时,来投曹操,曹操毫不犹豫地接纳了他。白门楼上擒了吕布,吕布愿意投降。曹操知道吕布英勇,可以为己所用,有心答应,但刘备进了谗言,说了丁建阳和董卓的故事,曹操这才处死了吕布。
对待关羽,明知久留不住,仍爱惜有加,给于极优厚的待遇。袁绍在讨伐曹操时,命陈琳书写了伐曹宣言。宣言里骂了曹操祖宗几代。袁绍败亡后,曹操并没有处死陈琳,而是录为己用。
张辽原是吕布手下的大将,吕布败亡后,曹操义释了张辽,放心地委其以重任。诸如此类不拘一格地网络人才,使曹营的力量不断壮大,曹操也成为三国里的老大。
【第七个理由】
身先士卒,将生死置之度外
曹操是军事统帅,在和各路军阀的作战中,往往身先士卒,将生死置之度外。
兖州战吕布,南阳战张绣,淮南战袁术,西凉战马超,官渡战袁绍时,都是亲冒矢石,率先冲锋陷阵。
讨伐董卓时,董卓兵退长安,各路诸侯不敢追赶,独曹操率兵追杀。濮阳战吕布时,中计进入城中,混战兵败,遇吕布,吕布不识,问:“曹操在哪里?”曹操答:“骑黄马者是。”骗过吕布后,冒火突围出城。这一仗,险些被吕布杀死。(见《魏武帝本纪》)
西凉战马超时,被马超追杀,“割须弃袍”, 曹操几乎战死。在和袁术、袁绍、孙权、刘备的战斗中,他都是亲临前线,将生死置之度外。既然统帅不惜死,部下便能舍身忘死,前赴后继,英勇作战。所以曹操常常能以寡敌众,以弱胜强,消灭了众多的军阀,统一了北方。
【第八个理由】
铁血一面
古来政治大人物,对于权力之争,都有铁血的一面。
曹操为巩固政权,杀董承一党,杀伏完、伏后,杀所有危及政权的乱党贼子,毫不手软,但他同时也是性情中人,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做事光明正大。敬重英雄,对朋友重情重义。
曹操破吕布时,在白门楼上,吕布讫降,而大将张辽却不怕死,怒斥吕布,杀则杀尔,何必如此脓包?曹操敬佩张辽,亲释其缚放了他。张辽感其大义,愿意为曹操所用。后来,张辽成为曹营的主要大将,建立了许多功勋。
曹操对下属,赏罚分明,曹营所取得的成就,他从不居功自傲,都归功于全体人员。其令曰“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魏武帝本纪》)
对阵亡的将军和兵士,他举行拜祭仪式,痛哭流涕地追忆他们的功绩,对他们的家属都给与田产和经济补偿。
据建安七年曹操发布的令曰:“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教之。为存者立庙,使视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魏武帝本纪》)
陈寿在《魏武帝本纪》里评价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个评价相当准确。如果我们不从正史里去了解曹操,就会被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迷惑,曹操就永远是一个白脸奸臣。
公元220年,曹操在洛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曹丕继位后不久,汉献帝在许都南繁城筑受禅台,禅位于曹丕,东汉结束,魏国建立。因“魏基昌于许”,遂改许都为许昌。曹丕迁都于洛阳,许昌为陪都。
因历代战乱,许都城池被毁,如今的旧址——许昌张潘镇,仅留有汉砖、汉瓦、汉墓,旧时的遗迹还有汉魏运粮河、毓秀台、受禅台、射鹿台、张辽城等。当年许都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千百年来,来此凭吊和怀古的人络绎不绝,并留下了大量的游览诗词。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很推崇曹操,当年他和同志一行四人到北京求学,路过许昌,游历了汉魏古城遗址,曾联诗一首,借颂扬曹操以抒胸臆:
横槊赋诗意飞扬,
自明本志好文章。
萧条异代西田墓,
铜雀荒沦落夕阳。
【曹操的陵墓】
七十二疑冢
曹操去世后,没有人知道他的墓地在何处。古来帝王诸侯,大多建有陵墓,如秦始皇陵,武则天陵,明孝陵,明十三陵和清朝各帝王陵墓,规模都很大。但魏武帝曹操的陵墓在何处,却不得而知。很多人都做过探讨和寻觅,但始终未能够确认。
曹操的墓地,正史里没有记载,但民间却有传说。最广的传说是,曹操出殡时,四个城门大开,抬出七十二个同样的棺椁,分别埋葬在野外。这样一来,不知道哪个坟墓是真的,盗墓者也无从下手。另有传说,说许昌某村有两个男女青年相恋,因家族反对,双双跳入城外河中。家人打捞时,河水浮出了几块碎尸。报官后,知州非常惊奇,趁水枯弱时节,截断河流,河岸便现出一个洞口,洞口安有一刀轮。取出刀轮,现一石碑,上书“魏王曹操墓。”此传说见于民间,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上也有记载。
以上的传说,其实无据可考。按正史记载,曹操一生,“雅兴节俭,不喜华容。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帏帐屏风,坏则补缀。茵褥取温,无有缘饰。”(见《魏书》)作为一个王侯,如此节俭已是难能可贵了。所以说,曹操死后,墓里的随葬品绝对没有金银珠宝之类的奢侈之物。随葬的,可能只是一些竹帛书册和陶器之类的东西。后世的盗墓贼对这样的墓不会感兴趣。
那么,曹操墓到底在哪里?也许,曹操不愿意后世被人盗墓,那七十二疑冢的传说,似乎也有些道理。因为曹操虽为英雄,毕竟也有“酷虐变诈”(《魏武帝本纪》)的一面。造疑冢,很符合曹操的性格。其实,能不能找到曹操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人应该正确认识曹操,学习他的进步思想和光耀千古的建安文化。
【作者简介】杨森武,湖北人,毕业于华中师大中文系,就职许昌,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长篇小说《百里碑》,短篇小说集《口碑》、《戏神》等。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8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