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目前东西方的海上运输贸易多是通过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或者绕道到更远的非洲和南美南端航线。而我国又是一个能源极度缺口国。预计在未来10年内进口能源将占到80%。这些航道除了距离远外,还牵扯到政治博弈,那有没有更便捷的路线供中国选择?
随着全球日益变暖,北极地区冰川加速融化,一条人们梦寐以求的黄金水道终于进入开发阶段,那就是北极航道。
目前,该航道主要由东北航线与西北航线构成。
东北航线从北欧出发,从东穿过北冰洋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五大海域,直到白令海峡。
西北航道则延续东北航线,以白令海峡为起点,沿美国阿拉斯加北部离岸海域,穿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直到俄罗斯海峡。
据有关专家测算,中国通过北极航道前往欧洲,将比印度洋航道缩短4000海里的距离,节省了时间最多超过20天,接近全部行程的一半。比如中国商船从大连港到荷兰鹿特丹港,若经过新加坡马六甲海峡以及苏伊士运河全程距离约1万海里,需要45到48天航情,如果采用北极航线,距离将缩短到7000海里,只需要33天就可以到达航线,缩短了3000海里航程,差不多缩短了30%,这对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
不过开辟一条北极航道,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北极圈不确定因素太多,比如货船可能会撞击冰山暗礁,遭遇恶劣天气影响等等。
我国早在2013年就开启了北极首航,距今已过去6年,但仍未形成大规模的实际应用。不过中国对北极航道的开发建设始终没有停止,并联合俄罗斯一同开发这一黄金水道,因为他对中国的意义实在非常大。
目前,北极航道通行只能在夏季,北冰洋解冻的一段时间内开航,此外还面临三大难题。
第一:航道宽度太窄,宽度仅为苏伊士运河的三分之一,如果想大规模航行,必须对航道进行加宽处理。
第二:北极圈内无法设立足够的港口码头,这使得遇险船只难以得到及时救援。况且北极圈内的恶劣环境也为救援以及码头设立增加了难度。
第三:航线不确定因素高。当海水每年重新结冰时位置都不一样。货船通过时只能选择绕道前行,这将可能导致船只延误。
而一些货运商品无法忍受这种延误问题,表面上看使用北极航线会节省时间和燃油,但这笔钱最终还是会转嫁到不可预估的风险中。
在北极航道究竟能不能产生商业价值?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尽量减少冰层面积和干扰。这些年北冰洋的冰层面积确实在缩小,其中在最炎热的9月份设计中的西北航道已经完全没有冰块,商船可以自由通行。此外,中俄两国都在建设大功率破冰船,即使在其他时间段也可以通过破冰的方式让商船航行。
第二则是气候监控,今年9月3号,我国交通运输部组织短播通讯保障测试人员奔赴北极,对国内短播通讯保障北极航道能力进行测试,并评估建设北极电台的可能性。同步了解北斗导航系统在北极地区信号覆盖问题。
据了解,我国在北极的卫星将采取鸽群模式,预计组建24颗小卫星组成的星座网络,实现对极地全境以及重点区域的观测,有望提升对冰山漂移,冰架崩塌的情况的监测能力,一旦多颗卫星升空组成星座,就可以对上述变化进行小时级观测,对极地区域船只规划航行线路做出航道风险评估,以支撑北极航道的开发。
其实北极航道最受益的国家是俄罗斯,那为什么中国还要帮忙大力建设呢,因为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未来如果使用北极航道可以让中俄共同实现一个雄心,那就是冰上丝绸之路。
中日韩等国将彻底避开,由西方掌控的马六甲海峡以及苏伊士运河,日本航运也需要经过中国海域,最终打造属于亚洲的专用航线,无论在能源安全保障还是南海战略负担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对于国内而言,大规模使用北极航道还有利于南北平衡发展。如果北极航道投入使用,中国华东、华北地区都可以通过北极航道与全球经济密切相连。渤海、黄海的沿岸港口地位也将大幅提升。
大家认为,北极航道什么时候会到来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91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