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2019下半年形势——中国宏观杠杆影响下的经济金融

2019下半年形势——中国宏观杠杆影响下的经济金融

高杠杆是宏观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一方面加剧经济金融风险积累,提高危机爆发可能性,例如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随后的“次贷危机”;另一方面制约微观主体理性决策,干扰经济正常运行,例如日本“失去的二十年”和背后的“资产负债表衰退”。

中央高度重视债务和杠杆风险: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杠杆”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之一;2017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之后3年“三大攻坚战”之首;2018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以结构性去杠杆为基本思路”;2019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结构性去杠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

过去十年中,非金融企业部门、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门先后加杠杆,目前杠杆较高,经济再度加杠杆空间有限,金融周期进入下半场。金融周期下行严重压制了库存周期复苏,2009、2012、2016、2019年的四轮短周期触底反弹越来越弱。

当前中国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困境:政策宽松以刺激经济增长,则债务扩张难以控制,宏观杠杆进一步上升,增加经济金融风险;政策紧缩以抑制债务扩张,则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造成经济金融不稳定。“去杠杆”和“稳增长”相互冲突。宏观政策效果逐渐减弱,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地方政府杠杆较高,同时举债空间受限,传统的财政政策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货币政策既要避免“大水漫灌”,又要做到“精准滴灌”,政策制定和执行难度较大,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不畅,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强。

宏观调控是总量性政策,无法有效解决结构性问题,结构性去杠杆需从微观视角入手,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微观上的结构优化和有效对冲可以实现宏观上的“去杠杆”和“稳增长”双赢。需要分部门、分类型调控杠杆,才能真正实现结构性去杠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根据微观个体的举债目的与动机以及债务偿付的来源与保证,可以将杠杆分为三种类型:投机性杠杆、消费性杠杆和生产性杠杆。投机性杠杆就是常说的“杠杆交易”,在资本市场中广泛使用,债务偿还依赖于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消费性杠杆通俗来讲就是“借钱消费”或“提前消费”,主要存在于居民部门,以未来收入偿还债务;生产性杠杆就是企业经营所使用的“财务杠杆”,债务偿付来自于未来的营业收入。

投机性杠杆是最主要的风险来源,需要重点监管和抑制:一是维护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稳定,防止资产价格暴涨带来的投机炒作,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高质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二是加强监管、完善制度,严厉打击高风险的杠杆投机行为,压缩监管套利和制度套利的空间。

消费性杠杆有助于增进社会福利,需要妥善支持和引导:一是支持和满足合理的消费性杠杆,例如不要因为去杠杆而误伤居民购房的刚性和改善性需求;二是引导居民理性消费,对首付贷、校园贷等严监管,同时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防止高利贷、金融欺诈和暴力催收等对居民造成伤害;三是政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足质足量的公共服务。

生产性杠杆是社会财富的源泉,需要有效调节和优化:一是理清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减轻政府干预所造成的扭曲,例如国有企业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让经营不善、严重亏损的企业破产重组等;二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三是强化逆周期调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四是完善产权制度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企业家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351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