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汇丰股价一路雪崩,曾经的蓝筹“大佬”在左右疯狂得罪人的大环境下,不断刷新“记录”,截至今天总市值仅为5900亿,较今年高位已经“成功”蒸发了6000亿(相信各位吃瓜群众见此景况也默默鼓起了掌)。然而,有人欢喜有人愁,中国平安作为汇丰的第二大股东,按照手握7.01%的持股比例计算,今年以来,账面已经蒸发了400亿港元,相当于平安市值的6.67%,也相当于没了一只小蓝筹的市值。
投保汇丰,“丰衣足食”
其实,平安与汇丰的历史早已有些年头,其中颇有30年河东30年河西的景象,可谓是历史的缩影。
遥想当年,平安于1988年在深圳蛇口创立,手里怀揣着4200万起步的地区性保险公司。逐渐成为中国金融业界的翘楚。而汇丰这个“曾经的”巨无霸,则是中国第一个引入的外资大型金融企业,而平安更是中国第一个引入外资的大型金融非国企。而这一引,使汇丰占据了第一大股东长达10年,直到2011年,一切猛然出现了改变,汇丰“被迫”出售非核心资产,把金蛋“平安”割爱予人,而也就在这时,两个公司的未来出现了交点。
2011年,汇丰为了应对美国的巨额罚单,在全球范围内出售非核心资产,加上手上拥有了内地的保险运营牌照,促使汇丰断然决定把平安卖了,来换取自己“光明”的前途,最终在2012年以727亿港元把15.5%的股权转手卖给了泰国正大集团,完成了汇丰近10年屈指可数的“优质交易”(前提是如果汇丰当年真的有必要变卖资产应对罚单的话),事后汇丰的公告声称此番变卖资产的收益所得为26亿美元,其售股理由是,“为实现向股东提供持续长远价值的目标,汇丰会根据其制定的策略架构,定期检讨各项业务和投资项目。出售平安保险股权反映汇丰落实其策略的另一进展。”也正是在这一刻,奠定了2015年平安“反向”成为汇丰股东的伏笔。
2015年的冬天,股市似乎并没有被窗外的寒冷所影响(至少在当下的那一刻),在沪港通的开通下,使鸡尾酒宴会达到了高潮,而其中沪港通的南下资金持续流入购买汇丰控股,不少分析员都认为其中不少是平安所为。
直至2017年12月5日,平安终于达到了举牌所需的5%,而在12月4日时,平安已经袋下了汇丰10.08亿股,而汇丰的派息政策又是“一年四造”,堪称维持现金流以及“优化财务报表”的“绝妙手段”,于是平安继续发动一系列的增持,至2018年年底,平安终于超过了贝莱德(Blackrock),成为汇丰单一最大股东,持有14.2亿股,占比超过7%。而这个持股数,直到2020年中报都没有变动过(相信被套后短时间都难以有所行动)。
(顺带一提,目前并不是最大股东。随着贝莱德在2019年9月的披露,其持股比例反超平安。成为了汇丰控股单一大股东)
虽然平安目前并不是第一大股东,但是持股带来的损失可是依然不容小觑。随着英国央行在疫情下宣布为防止重蹈2008年金融海啸覆辙,发通告强烈建议暂停上半年的派息,又于7月再次传出全年都不建议派息的风声,令英资银行应声倒地,直接被投资者用脚投票打出了连续组合拳,在利息一分没有的状态下股价更是刷新金融海啸新低,跌破股民戏称的“钻石能量底”(也就是08年下探33港元的“世纪新低”)。平安这位二股东也是哑巴吃黄连,直接账面今年就蒸发400亿,甚至连利息等安慰奖都一无所有。只能说在汇丰在作死的边缘左右反复横跳的情况下,平安终究还是投错了保,丰衣足食唯有变成风餐露宿,而唯一的慰籍也只能是嘲讽贝莱德(Blackrock),五十步笑百步。
至于平安对汇丰的作价如何,相关方面并没有披露,平安买入汇丰控股的两个重要时间段,即2015-11月-2017年12月,汇丰控股股价最低35.2港元,最高为68.1港元,均价61.25港元;2017年12月-2018年底,均价为65.18港元。结合今日股价仅为28.2的尴尬境地,平安以债选股的思维可谓一点都不“平安”。
注:平安如果想做慈善其实獐子岛可谓是真正的“优质资产”。建议下次可以考虑投资扇贝。
结语
未来,平安套在汇丰的资产随着汇丰持续的不作为或反复横跳,资产的风险系数会不断增加,汇丰在内外皆不讨好的情况下,其主要盈利的亚太区市场也终究会失去对汇丰的认可,“百年老店”在风雨中如果仍未选择好靠岸的方向,等来的只会是双边码头的禁制令而被迫在大海上飘摇,等待燃油耗尽。在这个背景下,去年业绩的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6.9%显得是如此苍白,而只要汇丰一天不恢复派息,平安仿佛就像抱住了颗定时炸弹,在股海的欢腾声中低声啜泣……
参考资料
《汇丰退出,谁买平安?》 财新网
本文不构成任何建议
图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4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