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报道, "罗斯福"号航母已停靠关岛,对舰上约5000人进行新冠病毒检测,感染者已增至数十人。目前停靠在日本横须贺基地的美海军"里根"号航母上也有两名船员确诊感染病毒,美国海军官员称横须贺基地将关闭48小时。如此情况令一些军事专家惊呼局势已经彻底失控,五角大楼也为了避免泄露军事情报,甚至在数据中省略了确诊患者所在的单位,不再公布其所属舰艇名称。
连续有两艘美军核航母出现病毒感染者,令这些核航母的防护能力引发外界质疑。美军航母是从冷战时代发展而来的,对于防核生化打击一向非常重视。美军首先从航母的总体设计上要求配置核生化被动防护技术,在全舰密封的基础上舱内应安装空气过滤系统和空调系统。在每个密封区的窗口装上过滤装置,舱内采用正压通风,使舱内压力高于外部压力,防止有毒战剂进入舱内。通风窗口的高效过滤器能滤除气溶胶、烟雾和放射性物质,活性炭过滤器能滤除化学战剂。
美军从尼米兹级航母起,在新建造的航母上全部实现了上述总体设计的防护要求,并对之前建造的不符合标准的航母陆续进行了改造。在最新建造的福特级航母上在前述标准基础上,采取了装甲分段密封技术。美航母上还配有生化战剂检测设备,主要用来采集受生物战剂污染的空气、水体、媒介昆虫及小动物等样品。采样设备是移动便携式的,平时可以存放在航母的专用医疗舱室内。航母医疗舱室设有专用检验室,可对采集到的常见生物战剂样品进行检测。航母医疗舱室配备常用的生物战剂预防疫苗、抗毒血清和抗菌药物,可以随时对舰上人员进行免疫接种和治疗。本文为全球防务观察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集体防护区是美军航母在核生化环境下为舰员设立的"三防"掩蔽防护区域,配置有集体防护系统,能够防止有毒气体、化学、生物和放射性悬浮物微粒进入,保护舰员免受化学毒剂、生物战剂和放射性物质的伤害。集体防护区通常设置在航母主舰体内和岛式上层建筑中,舰员在集体防护区里可以正常地工作和生活,不用穿戴防毒服和防毒面具。航母上舰员居住的舱室、餐厅、厨房、厕所、活动室、医疗室、会议室等,以及在核生化环境下需要连续工作的重要舱室均划入集体防护区。
但实际上,这样的集体防护区对于防范来自敌国的核生化攻击虽然是有效的,却大大不利于抑制呼吸系统病毒的扩散。防范病毒扩散需要尽量减少人际接触,以"钻石公主"号的经验来看,最需要的是所有人都尽量呆在自己的舱室里。但是这对于一艘还在海上的航母来说是不可能的,越是有情况则航母上人员反而越密集接触,这也就是专家会认为病毒会击垮美军航母的原因所在。文/PY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779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