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同为爱国人士,为何秋瑾对鲁迅不满,两人有何过节?

同为爱国人士,为何秋瑾对鲁迅不满,两人有何过节?

近代中国有过屈辱,却也在反抗过程中涌现出诸多爱国志士。这批人出身不同,性格迥异,就连救国方案都千差万别,但其贡献却都无法泯灭。比如秋瑾是著名女革命家,以自身性命献身革命,鲁迅则用一支笔针砭时弊,两人殊途而同归。但是关于秋瑾和鲁迅,两人却有“不和”传闻,甚至秋瑾对鲁迅拔刀相向,破口大骂。但实际这就是误会一场。

秋瑾剧照

“不和”传闻起因

鲁迅和秋瑾不和传言的起因,源自于日本政府于1905年颁发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二十世纪初,在清廷压迫下中国革命仍受到打击,形势并不好。再加上革命者大多为年轻人,且有过留学经历,因此便把革命阵地转战海外,尤其是日本。

秋瑾剧照

为压制中国留学生革命热情,日本政府发布《清(韩)留学生取缔规则》,其中就规定:“对中国自费留学生,加以监督管理。”此消息一出,便引起中国籍留学生反对,一时间分为两派。一派以秋瑾为代表,主张留学生回国,自己兴办教育;一派则主张继续忍辱负重,在日本求学,日后回报祖国,鲁迅属于第二种。从这一点看,鲁迅和秋瑾并未有直接冲突,只是救国理念不同。

鲁迅

但是两派却在当时爆发冲突,秋瑾认为第二派“贪生怕死,出卖祖国”。为宣传自身主张,秋瑾激情演讲,讲到动情处拔出随身携带的刀插在桌子上,大声高喊:“卖友求荣,吃我一刀”。所以说,秋瑾的矛头指向并非鲁迅,而是针对这一派。非说鲁迅和秋瑾有矛盾,太过于牵强附会。

那为何会有秋瑾和鲁迅“不和”传闻,这都是源于记载不同。

“不和”传闻并不存在

周作人在《鲁迅的故事》中记载:“秋瑾把小刀插在桌子上,鲁迅和徐寿裳等人被宣判死刑。实际上鲁迅有没有和秋瑾爆发直接冲突?秋瑾有没有吓唬鲁迅?并未有明确史实记载。依据已有的证据,只能表明秋瑾针对的是“不主张回国”的群体。就现在观点看来,这件事实在不值得一谈。

秋瑾纪念雕像

秋瑾是中国革命中的女性先驱,主张抛头颅洒热血,属于革命中的激进派,为此不惜和家庭断绝关系。而鲁迅相比于秋瑾,则比较温和,在其著作中也有相应发言。鲁迅就曾经写道:“对于社会战斗,他自己不挺身而出,但也不劝别人牺牲,别人的牺牲他无权阻止,一切交由后人评价。”从鲁迅本人的自述中可以看出,其和秋瑾虽同有救国之心,但主张道路却不尽相同。

不能因为一派激进,一派温和,就忽视温和一派的贡献,也不能单纯因为两派救国路线不同,就过度夸大两者的矛盾。秋瑾后来在给友人的信件中也提到:“吾素负气,不能如君等所为,然吾甚望诸君之毋忘国耻也”。从秋瑾的话中可以看到,秋瑾对于另一派的主张是认可的,拔刀大骂等行为只是为激励留学生,或者是一时激动的做法。

留学生

因此大不可从此事出发,认为秋瑾和鲁迅有过节,甚至有直接冲突 。实际上,鲁迅虽说对革命志士的牺牲不干涉,但也对秋瑾赞誉有加。

两人爱国方式不同,但同为革命志士

鲁迅擅长以文字唤醒国人,也用文字来纪念秋瑾。鲁迅在小说《药》中,塑造了“夏瑜”这一人物形象。夏瑜身处牢笼,却还坚持宣传革命思想,最终慷慨就义。夏瑜的人物原型正是秋瑾,鲁迅并未直接纪念,而是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诉说敬佩之心。

除过《药》这篇文章,鲁迅还在《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和《病后杂谈》中纪念秋瑾。对于秋瑾,鲁迅并未有任何意见,而是不断悼念这位慷慨就义的女革命家。鲁迅当年也曾想以秋瑾的方式报效祖国,却因挂念家中老母,最终另寻方式。

鲁迅纪念雕像

总而言之,秋瑾和鲁迅同为革命烈士,只不过爱国方式不同。切不可因方式不同,或者一定的情境,就过度解读,引发后人误会。

秋瑾和鲁迅实为两种救国方式的代表,一人主张激进革命,一人擅长以文字揭露批判现实。而且鲁迅本人对秋瑾也是赞誉有加,并不存在任何过节,该传闻无中生有。近代中国正是有形形色色的爱国者,才能最终摆脱屈辱困境,有今日的富强。无论是秋瑾,还是鲁迅,都值得后辈铭记于心。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716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