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宋燕
雷锋把好事写进日记里,鲁迅把账本写进日记里。经济生活对于鲁迅来说,其重要程度比想象的大得多,套用最近流行的一句话,鲁迅就是因为有"Fuck You Money",才有底气保持风骨和坚持怼人。
那么鲁迅到底有多少"Fuck You Money"呢?
鲁迅不是一开始就有钱的,也不是持续有钱的。他小时候家道衰落,17岁时母亲变卖首饰才给他筹到上学的路费,上的也是免学费、餐费的南京水师学堂。他后来兄弟二人赴日留学,曾想在日从事新文学运动,后来因为家庭经济负担,指望他赶快赚钱,他不得不于1907年回国。
刚回国时,他在家乡做教员,月薪30银圆。这个时期的一银圆可以买30斤大米,或是8斤猪肉,或是10尺棉布。用米价核算的话,30银元差不多等于现在的2700元;用猪肉核算的话,最近猪肉价变化太大,假定目前一斤猪肉20元,当时的30银圆相当于现在的4800元。
图片来源见水印
1912年,鲁迅到了南京,在教育部当部员,管吃管住,每月30银圆津贴。没多久因时局变化,他北上北平,在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当科长,月薪200银圆,后来增加到300圆。这份薪水一直拿到1926年。
200圆、300圆算得上高收入了,起码是个中产。1912年到1936年这个阶段,中国物价基本稳定。200银圆在当时可以买猪肉2300斤左右,仍以目前20块钱1斤假定,200银圆相当于今天的46000元了,300银圆合69000元。
如果用猪肉算账没有足够的感知度的话,那还有以下几个对比:30年代在北平,请人吃一顿涮羊肉只需1银圆,在上海,1银圆可以看10场电影。买一套大四合院,只需3500银圆——注意,是3500圆,不是3500万。
光是薪水就已经够高了,鲁迅还有副业。由于教育部的工作很清闲,下午都没什么公差,鲁迅有很多时间做别的事。五四以后,鲁迅曾在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八所学校兼课,此外还给媒体撰稿。比如1924年的收入中,讲课费共得826.5圆,稿费版税共得703.28圆。1925年讲课费705.5圆,稿酬475圆。1926年稿酬达到了1177.3圆,讲课费401.82圆。
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借鉴的是,鲁迅的副业收入,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一开始他给学校讲课、给杂志写稿,都是义务的,没有收钱,但这些行为为他提升了知名度,扩大了人际圈。局面打开之后,这些工作才慢慢成为真正的收入来源,最终取代了他的主业。
而在这期间,他的主业因为北洋政府的问题,经常欠薪。1912-1919年还好,1920年起就晚3个月、晚半年发放,到1923年,实际年收入就少了近一半,到1926年,全年的工资都到不了许诺工资的两个月的数额。如果不是他从1920年起有了副业收入,他的生活品质就会大大降低了。
1926年夏,教育部的这份工作已经不值得继续做下去了。鲁迅接到了厦门大学的邀约,前往厦门任教,月薪400圆。一个学期之后又受聘往广州大学任教务主任,月薪500圆。由于与学校意见不合,1927年夏回到上海,专职写作。
专职写作的底气是两个重要的经济保障:一是北新书局提供的版税和《奔流》杂志的编辑费,每月200圆;二是兼任了大学院(后改为教育部)特约撰述员,月薪300大洋,一直任到1931年2月。有了这两笔收入,鲁迅得以专心写作及……撕x,不要小看撕x,靠着这个,他数次讨回被扣押和挪用的版税,光这部分就有两万多圆,相当于在北平14年收入的一半。
可以看出,从正式走上职场开始,一直到临终,鲁迅的收入虽不能说是年年高,但也是保持了相当的水准。同样时间段,北平一个普通民众四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才30多银圆;上海一个新式商店的店员,一个月的收入才20-40银圆之间。相比之下,鲁迅绝对是高收入阶层。
有钱人的快乐你想象不到——鲁迅的快乐,就是可以不用卑躬屈膝,也不用照顾面子,想怼人就怼,管他谁谁谁!
(小编灵魂发言:咱们的作者大大们什么时候能成为这样的神壕,让我抱一抱大腿也好啊!)
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84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