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坚范/文
今年夏天,美国一位7岁的小女孩朱丽·墨菲受卡通片的启发,想自制柠檬水出售,体验一下初次创业。在母亲的支持下,小女孩摆下了柠檬水摊。但开张不久,城管人员以无卫生许可证为由勒令收摊。小朱丽只得含泪离开。一位市民亲眼目睹了全过程,在网络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国法西斯分子是如何迫害小女孩创业热情的”,如此上纲上线,可谓义愤填膺。此事迅速成为一桩轰动美国的公共事件。迫于舆论压力,当地最高地方官员亲自打电话向小女孩母亲道歉。
这个例子,对中国人是有多方面启发的。在此只谈一点。这是一个法律与文化传统的矛盾。城管人员处理小女孩于法有据,无可厚非,但美国从其根上来说,是一个清教徒国家,视“创新和创业”为天职。“创业”是美国一个最重要的国家精神。所以,法律与国家精神相冲突,只得败下阵来。
另一例子是美国大企业家反对减免遗产税。2001年,小布什总统上台伊始,就提出要减免遗产税。巴菲特、比尔·盖茨、洛克菲勒等120名大企业家联名在报上发表公开信,标题是“请向我收税”,反对减免遗产税。他们认为,美国这个国家的伟大就在于长久的竞争,而减免遗产税只会使下一代不劳而获,会影响年轻一代的创新、创业能力,这个民族就会失去活力。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这块文化土壤。我只想谈两点:啃老族和复印机。
啃老族的本意不言自明,大家都很清楚,毋须我说。问题是文化上也出现了啃老族。
文学艺术贵在创新。文化创新会引导、启迪其他领域的创新。文学艺术影响着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分析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文化应该不断探索,不懈创新,才能繁花似锦。
而今天,文学艺术领域的模仿、跟风、复制,颇似滚滚长江水,后浪推前浪。我们的电影电视剧,对一些古典名著和红色经典,改编了又改编,拍了又拍,什么新《红楼梦》、新《三国》、新《西游记》、新《林海雪原》、新《青春之歌》,等等等等。前不久,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题材的立项公示里,有“两队楊家将,两位杨子荣,三个李小龙,三桌鸿门宴,四个孙悟空和四位白娘子”。这不仅仅是小打小闹的小康则安的思维的体现,更是文化原创力萎缩、弱化的表现。
中国是陶瓷大国,但中国陶瓷产品在世界一些知名博览会上屡屡“走麦城”,只能当“下里巴人”,价格低廉。其原因不在材质、制作方面,而是缺乏工艺美术师,原创设计上等而下之,相形见绌。我们的“梅兰竹菊”图案,用了两千年,还在使用,可谓经久耐用。使人想起了王蒙的小说《坚硬的稀粥》。
语言是国家软实力构造的重要思维环节,但恰恰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庸俗套话大行其道。克隆化的言辞、“复印机”式的表达屡见不鲜,似曾相识的文章泛滥成灾。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独门秘籍”实是在太少了。这样一种僵化的文化现象,不但是我们民族思维不活跃、原创力不强的表现,还会窒息创新的思想,泯灭创造的灵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为政治家的毛泽东,说过一句很内行的话:“模仿乃是最没出息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
齐白石有句至理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有四不讲的名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这种与众不同,不拾人牙慧的创新意识,应该大大提倡。
文化上的趋同,不但给人以审美疲劳,久而久之,弱化甚至扼杀了我们民族的创造力。最后会落得个“悲惨世界”。
爱尔兰作家王尔德说过,“第一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
记得当年苏联有一个电影,对趋同性给予十分辛辣的讽刺。一个莫斯科公民,喝醉了酒。一路误打误闯,误上了飞往列宁格勒的飞机,到了列宁格勒的住宅,其建筑样式、路名、门牌都是相同的,更绝的是连门锁、钥匙也是相同的。于是这位莫斯科公民住了进去,闹出了一系列笑话。
创新思维的活跃程度,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经济、社会的活力和动力。历来的科技强国,在其背后支撑的是生机勃勃的文化。一个民族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其文化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创新,首先是文化的创新。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向往知识,尊重个性,呵护、珍惜异想天开的奇思妙想,鼓励探索,敢为人先,还得宽容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可这母亲也有难产,甚至不孕不育的时候。因此,必须宽容失败,给失败留有一席之地。
五四新文化运动领导人,在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时,也揭示了西方文化中“谋个性之发展”的积极意义。陈独秀认为,东方宗法社会为本位的文化传统,“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李大钊认为,“东方之道德在个性灭却之维持,西方之道德在个性解放之运动。”原创性技术的崛起,往往起源于具有自主、自决、自强品格的个人带有冒险性的创业活动。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泥土是培养不出天才的。他说,“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总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这一比喻是颇有深意的,也可用于创意与文化的关系。如果创意是种子,文化就是土壤。要让创意的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就要造就广袤肥沃的创新土壤。
“周邦虽旧,其命惟新。” “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刚需,也是时代的呼喊。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灵魂,也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精神标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8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