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民国四大名校,你们知道是指哪几所吗?

民国四大名校,你们知道是指哪几所吗?

民国时代,国立中央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联合创办),并称为“民国四大名校”:


一、国立中央大学:
1902年,清末名臣——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共同上书申请,在南京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后曾先后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国立江苏大学。1928年,国立江苏大学改名国立中央大学,继续为中华民族输送人才。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中央大学也随之迁往重庆、成都、贵阳等地分散办学,直至抗战胜利,方于1946年底迁回南京。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将国立中央大学改组重建,并定名为南京大学,延续至今!


二、国立浙江大学:
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创办求是书院,成为国立浙江大学的前身。几经辗转,求是书院又先后改名为浙江求是大学堂、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浙江高等学校,并曾于1914年停办,后恢复办学。
1928年,该学院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抗战爆发后,国立浙江大学西迁至贵州遵义、湄潭等地办学,并于1946年迁回杭州。
1950年,国立浙江大学改名浙江大学,并延续至今!


三、国立武汉大学:
1893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在湖北武昌创办了自强学堂。
时光荏苒,自强学堂也曾屡次改名:方言学堂、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国立武昌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亦称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扩建、更名为国立武汉大学。
1938年,武汉会战爆发,国立武汉大学被迫迁往四川乐山办学,并于抗战胜利后搬回武汉。
新中国成立后,国立武汉大学改组重建为武汉大学,并延续至今!


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抗战爆发后,华北、沿海等区域惨遭日本铁蹄脚踏,教育环境无比恶劣!为保存教育精华免遭屠戮,很多学校迁往西南办学。其中,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与私立南开大学三校合一,先是前往湖南长沙,成立了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战事吃紧后,该校又迁到了云南昆明联合办学,并称为“西南联大”!
1946年,西南联大分解,原先三所学校各自返回原址!

历朝历代,教育资源与教育环境都深受统治者重视。民国时代虽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却造就了文化界的自由、繁盛、大师辈出,这也许是国难时期唯一令人欣慰的事情了!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四所名校及其后身再次焕发勃勃生机,为国家建设与社会文明出人出力。不管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教育都应该被重视。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蕴含了几代莘莘学子的刻苦努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484706.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