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我
最近总是做同一个梦,梦见一个满脸正气长得像“超我”的人,骈起食中二指,指着我的鼻子铿锵有力地责问:“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
被吓醒的次数多了,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
这个梦其实是源于湖北某中学一位女校长的开学演讲,题目就叫《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
开学演讲
珠海与湖北相距千里,我也早就青春不再,却依然感受到校长泰山压顶般的气场,不知当时在现场的学生和家长感受如何?校长的这句话,听起来义正辞严,无可指责,说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也让很多学生羞愧难当。
如果三十年前听到这句话,我一定会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在我专门用来记名人名言的蓝色塑料皮笔记本上,时时鞭策自己。
可是今天,我会把它当个笑话讲给我“青春鼎盛”的女儿听。
“青春鼎盛
先说说读书吧。
请问这位校长,读什么书符合您的要求?我猜最希望学生读的是《黄冈秘笈》《高考一本通》《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这些书吧,所以我替她纠正一下,她说的“不读书”应该是“不按我的要求读书”。
前一阵子复旦大学的博士林森浩因为投毒杀害室友已经被执行死刑了,他生前对律师说过,进监狱前只看过三本小说:《围城》《活着》《红楼梦》。
林森浩是一个非常符合校长要求的标准学生,只读和学习有关的书,学习成绩非常出色,可是他的心灵极度缺乏人文滋养,成了一个学习的巨人,情感的侏儒,令人扼腕叹息。
情感的侏儒
可能这位校长会觉得冤枉,因为她的讲话中也说过有的同学寒假期间“选择了一本好书,与伟大的心灵对话,让自己的精神旅行”。
可是后面又说了:“随州市一所县市的一中高三补课一直补到了腊月二十八;襄阳四中连高一的学生也补到了腊月二十九。”,“所以我们不仅要有高三无假期的心理预期,更要有高中无假期的铿锵誓言!”
请问学生们什么时间看这些能让他们“与伟大心灵对话,让自己的精神旅行”的书?年三十晚上还是大年初一早上?
精神旅行
再说说吃苦吧。
这位校长的学校一定有操场,操场一定有跳远的沙坑。假如她看见一个两三岁的孩子蹲在里面玩沙子,您觉得他苦不苦?肯定觉得他不苦,因为他妈妈一遍一遍地叫他回家吃饭,他都说:“让我再玩一会儿!”
还是这个孩子在玩沙子,假如他妈用一根棍子顶着他的后脑勺恶狠狠地说:“你给老娘玩!玩不够两个小时不许回家!”那会发生什么?我估计不到十分钟孩子就会哭着喊:“妈妈我要回家!”
同样是玩沙子,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只是因为动机不同,前一种是我想玩,后一种是你逼着我玩。
动机
换另一个场景,四个人通宵达旦坐在一张小桌子前,保持着固定的姿势,狭小的房间里烟雾腾腾,PM2.5比北京还高,可是他们谁都不肯离开,憋着一泡尿都舍不得上厕所,大家觉得他们苦不苦?可是他们不觉得苦,因为他们分段承包了一个大工程——“修长城”。
大年初一大家都放假,这天上班的人大家都会觉得很惨,可是杨绛先生回忆她和钱钟书先生及女儿钱媛,大年初一,一家三口,一人一间屋一张桌一本书,各忙各的研究和写作,他们都不觉得苦,有人来拜年,他们觉得烦,因为耽误时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文集有十几本,高深奥妙,读起来很辛苦。可是有一位心理学大师李孟潮先生读了一遍又一遍,读中文不过瘾,一定要读英文的,他的心得是:当我读这一本感觉有点累的时候,我就读另一本解解乏。你说他苦不苦?
去青藏地区旅游的人都见过磕长头的朝圣者,一步一拜,无比虔诚,我们坐在车上看着都觉得很艰苦,可是人家心中充满着喜悦祥和。
朝圣者
校长质问现在的孩子:“在有空调的、有热水喝的教室里学习能算吃苦?在有空调、能洗热水澡的寝室里休息算是吃苦?在有爸妈当‘太子伴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你能算吃苦?”
可是她有没有想过,圈养在动物园里衣食无忧的动物和生活在野外辛苦觅食的动物,哪个更苦?哪个更幸福?有一只被人养在鸟笼里的鹦鹉得了抑郁症,把自己浑身的毛全部拔光,弄得像只白条鸡,谁见过自然环境中的鹦鹉得抑郁症吗?
娜扎
还有一点,在吃苦的状态下读书,是效率最低的读书方式。“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说法,已经被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颠覆了。
《积极情绪的力量》这本书里有最新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列举了大量的实验,用详细的数据说明:人的大脑表现最好的时候,不是消极悲观或心如止水的,而是被积极情绪包围的时候。
当人更快乐、更积极时,会变得更成功。
成功
这个规律不仅适用于学习,也同样适用于孩子们将来走上社会。200多个研究记录和275000名参与者测试的数据表明,积极情绪对业绩的作用同样有显著的效果,快乐的员工有很多优势:
1、效率更高、销售额更多。乐观的销售员的业绩比悲观的同行高出56%。
2、在领导岗位上表现更好,会得到更高的绩效评价和更多的薪酬;CEO工作效率提高15%;客户满意度提高12%。
3、快乐的领导更容易带出快乐而健康的团队,也更容易产生高绩效。
4、快乐的员工有更多的职业安全感,不易生病、辞职或者疲惫不堪。
背后的自己
所以《哈佛商业评论》说:现代社会中最大的竞争优势是拥有积极敬业的员工。
他们可没说是吃苦耐劳的员工。
三十年前,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就能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们这辈人中如果你读书的天赋不够,就只能咬着后槽牙搏命,因为只有这一座独木桥,只要挤进了大学的门槛,人生就成功了一大半。
委屈
现在呢?
所谓的“上一本,上211,上985,甚至上清华北大”的好学生,他们凭着一纸文凭真的就能改变自己的未来吗?看看2015年底的新闻,“长春3万大学毕业生零下15度排长队求职”,没有生存的能力,再高的文凭也没有多大用处。
清华北大毕业生找不着工作的不少吧?如果过了两年,那些听了这位校长的话苦读上了一本、211、985这些大学的学生,毕业了找不着工作,这位校长又会负责安排吗?
毕业生
现在的孩子们不傻,他们不那么容易被忽悠。
学习本身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觉得这是吃苦?因为我们的学习方式,特别是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严重背离了学习的本质。
首先是一遍遍地重复,做完北京题做天津题,做完上海题做浙江题,这种方式严重地透支了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把学习变成了纯功利的事情,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高考。
一次次地考试,一次次地排名,这种压力让孩子们长期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这种状态称为“慢性应激状态”,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导致无数的孩子在考上大学后就彻底厌倦了学习,特别是在大一的学生身上最普遍。
与其抱怨孩子们不愿意“吃苦”,不如想一想是谁把学习变成了“苦差事”。
阴影
智商(IQ)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叫言语智商(VIQ),另一部分叫操作智商(PIQ),言语智商(VIQ)又包括对文字敏感和对数字敏感两部分。
简单说,就是有人天生文字能力超强,看书有画面感,过目不忘;有人数字能力超强,对各种数字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有人动手能力超强,心灵手巧。
几乎没有人是全能的,但不妨碍他们做出成就,文字超强数学超烂的现代名人可以列出一个清单:毛泽东、胡适、钱钟书、季羡林、朱自清、吴晗、金庸、李安、琼瑶、贾樟柯、王小丫、罗永浩、韩寒,还有这位校长最崇拜的马云。
如果逼着这些人吃苦学数学,估计要全军覆没。
在机会越来越多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靠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而不应该像一只兔子,拼尽全力苦苦挣扎,只是为了和乌龟比谁游得更快。
小李子
所以苦不苦不是绝对的,同样做一件事,你是猴森福(好辛苦)还是猴嗨森(好开心)与这件事无关,与做这件事时的心态有关。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怕苦,我们真正怕的是:苦得没有意义。
校长的开学演讲也许是出于好意,但是对读书和吃苦的理解确实有些落后了。
时代变了,真的变了。
变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83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