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有云‘山高皇帝远’若新帝继位偏远地区的百姓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有云‘山高皇帝远’若新帝继位偏远地区的百姓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新的皇帝登基,偏远地区百姓如何得知呢,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了解,先皇驾崩与新帝登基。


古代的皇帝如果驾崩归天,就一定有新皇帝登基,这是帝国的头等大事。也和每个人的权益相关,消息会在最短时间内传播到帝国每个角落。

在古代,皇帝驾崩之时,首先按照遗诏,请新主,如果新主年幼,则请太后以及遗诏指定的托孤大臣,一同主持丧事。并昭告天下,国丧三年,举国皆哀,禁止一切娱乐。


新主尽快举行登基大典,确立大位。立皇后,同时为大行皇帝以及后宫后妃上尊号。并祭告天地。

新主主政,老内阁都要上折请辞。新主下旨安抚或者更换首辅大臣。逐步替换新的内阁,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民,就是由此而来。

如果是新主年幼,太后垂帘或者是托孤大臣摄政。

繁琐的入葬礼仪,场面空前宏大。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皇帝驾崩后的礼仪。

皇帝咽气之后(称晏驾或驾崩),要择吉时良辰入殓。入殓之后,还要不断地举行法事和吊唁活动。在德胜门还要演杠十天,杠夫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大约有万斤,上面放一碗水,要练到走时水洒不出来为止。在演杠时,还要日夜施工,抢修去陵墓的御道。

出灵那天,先用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官府倾巢而出,按大清典制,走在最前面的是64位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薄仪仗队,有1628人之多,他们举着各种兵器、幡旗和各式各样的纸扎或绸缎制作的“烧活”,浩浩荡荡,十分威风。抬棺木的扛夫,身穿孝服,每班有128人,分三班轮流抬送。


在棺木后面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然后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宗室觉罗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在送葬行列中,还夹有大批的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身着法衣,手执法器,不断地吹奏、诵经。

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里,从北京到陵地,沿途几百里,第段距离还要搭设芦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休息。这种芦殿也是玉阶金瓦,朱碧交映,十分华丽。

新帝登基大典


宫中最重要的典礼,莫过于登基大典,登基大典标志着旧统治者的结束和新统治者接管权力的开始。

清朝入关后,曾举行过十次大典,这十次大典中,有两次是特殊情况,一次是顺治元年,爱新觉罗·福临的登基,一次四嘉庆帝的登基。前者是因为前一年其父皇太极去世,福临曾在沈阳宫中即皇帝位,入关定鼎燕京又举行了一次即位典礼,仪式比较简略。后者是因为其父乾隆亲自传位,名为授受大典,仪式隆重而又充满欢庆气氛。其余八次,都是在上一代皇帝新死,嗣皇帝于丧期即位的。

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乾隆帝在太和殿登基,情况大体是这样的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死于圆明园内,当日将灵柩运回紫禁城,安放乾清宫内。嗣皇帝弘历守灵。

九月初三日,登基大典的准备工作就绪后,礼部尚书奏请即位。乾清宫正门要垂帘,表示丧事暂停。弘历到保和殿降舆,先到中和殿升座,各级官员行礼。


礼毕,官员各就位,礼部尚书再奏请即皇帝位。翊卫人等随弘历御太和殿。弘历升宝座即皇帝位,这时按一般典礼规定,由中和韶乐乐队演奏,但由于处在丧期,规定音乐设而不作,只午门上鸣钟鼓。


乾隆帝即位后,阶下三鸣鞭,在鸣赞官的口令下,群臣行三跪九叩礼。典礼中,百官行礼应奏丹陛大乐,此时设而不作,群臣庆贺的表文也进而不宣。

最后要颁布诏书,以表示皇帝是“真命天子”,仪式庄严而隆重。首先,大学士再将诏书捧出,交礼部尚书捧诏书至阶下,交礼部司官放在云盘(装饰有云纹的木托盘)内,由銮仪卫的人擎执黄盖共同由中道出太和门,再鸣鞭,乾隆帝还宫。

文武百官分别由太和门两旁的昭德门、贞度门随诏书出午门,将诏书放在龙亭内,抬至天安门城楼上颁布。乾隆帝返端凝殿,再换上孝服。大学士等将“皇帝之宝”交回,贮于大内。

综上所述


如此宏大的入殓与登基仪式,耗时之久让我们平常之人也为之瞠目了,再加上新帝登基,会发布一些新的政令,各地衙门知县为迎合新政也会使得其传播的速度只会更快。

从时间上来看由皇宫直接颁布的诏书,从皇城开始出发,朝着全国开始传播怎么的也够一个来回了吧,就算是再偏远一些没有驿站的所在,经过如此之久的时间传播也足够得知此消息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5961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