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说个新鲜事儿,清朝人考试作弊中的模范,一位毅力帝的诞生

说个新鲜事儿,清朝人考试作弊中的模范,一位毅力帝的诞生

炎炎烈日中,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落下了帷幕。但是笔者发现网上依旧流传着高考作弊的种种消息,惊愕之余,想起前不久见过的一件奇物。

该怎么形容呢?

笔者想了很久,觉得用经文来形容密密麻麻的作弊小抄,无疑是再合适不过了。

如上图,笔者在木渎古镇的虹饮山房中,有幸得见清朝读书人作弊的情况。

据记载,这是一件丝绸夹带,贴身藏着的。

这里笔者其实有个疑问,清朝时期,对于科考学子,一般都是“裸检”的。这位考生不可能不知道,为什么还用这么低端的方法,试图瞒天过海?

不熟悉明清考场情形的各位朋友,恐怕不知道,为什么要“裸检”。

因为当时的考场和如今的高考考场大相径庭。

但就清朝考场而言,形同监狱一般压抑;而如今的高考考场,视野开阔,环境舒适。

自然缺乏有效监察技术的清代,就会采用压抑人性、侮辱人格的方法来防止科举的舞弊。

比如下图展示的“号舍”。

当然科考方面笔者会单列一章详解,言归正传,大家简单了解了科考“裸检”,这一灭绝人性的举措。

但是不得不说,在防止舞弊事情上面,还是颇见成效的。

因为,哪怕惩罚手段再严格,也有学子会为了高官厚禄,煞费苦心的使出各种手段,妄图蒙混过关。

而这时,不近人情的检查制度就体现出它的作用了。这种制度将一群妄图通过夹带小抄,取得高分的士子拦在了门外,这其中就有上面这位被称作“毅力帝”的考生。

为什么笔者称呼他为“毅力帝”呢?

主要是这位考生实在太有能耐了,在这一面丝绸夹带上,整整抄写了两万八千余字的《四书》内容。

大家可以看到上图《四书》原本,可以想象到,这么几本,抄起来可并不少,尤其是用毛笔端端正正的抄录。

要知道,毛笔写字可不比签字笔写的迅捷方便,很是考验一个人的腕力。这位考生能在方寸之间,静下心来一笔一划的将《四书》内容抄下来,真的非常人所能及。特别是每个字间距都几乎一模一样,字体大小都控制在2-3毫米之间,这真的很不容易。

笔者细看下,这位作弊考生的字迹,竟然一点都不输高中的考生分毫。若是放在现在,这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若是学霸倒是可能有字写得不好的情况,也有写的很好的情况,学渣基本就全军覆没,龙飞凤舞下,乍一看,莫不是医院医生开的处方?

上图是笔者在虹饮山房中,发现的两份清代试卷,老实说并没有觉得胜过作弊考生多少。

但是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事是通过捷径,就能简简单单的达成的?

答案是,没有!

当考生选择了作弊的途径,不仅是放弃的礼义廉耻以及做人的底线,而且对所有参与的考生都是一种伤害。

哪怕一切顺遂,来到官场上,依旧是蝇营狗苟。

事实证明,这种突破了自己底线的人,往往是贪官里最贪,奸臣里坏事做的最绝的人。

当然这种人的下场,往往也是被千夫所指,落得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笔者想这位考生,既然有这种毅力,去想尽一切办法夹带作弊,为什么不能好好研习《四书》,做到如上图上榜的贡生一样,堂堂正正的自己考出来呢?

笔者分析咱们这位“毅力帝”,可能是久试不中后的孤注一掷,也有可能是当时官场的黑暗,科举考试的腐败违纪乱象横生导致的也说不定。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对于咱们这位“毅力帝”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事,大家有没有别的看法,欢迎留言探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540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