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召入皇宫
钱乙第一次被召入皇宫,是宋神宗的小皇子得了病,钱乙用“黄土汤”把小皇子的病治好了。被封为三品太医院丞,赐紫金鱼袋。从而开启了御医生涯,和皇亲贵族们开始打交道。
但钱乙心系苍生,被囿于皇宫、京城内深感壮志难酬,老百姓的孩子们怎么办呢?后来,钱乙毅然辞职,回到了家乡。
钱乙在家乡控制住了自己的周痹症。
钱乙自己的身体好了,就想好好地给老百姓看病。没想到,一道圣旨传来,又把他召入了宫中。
原来这时候神宗皇帝已经驾崩,他临终前指定年仅十岁的赵煦继位,即宋哲宗。赵煦是神宗皇帝的第六个儿子。那个时候儿科水平非常低下,为保证小皇帝坐稳皇位,不发生意外,大臣们一商量,就又把钱乙宣入宫中。
钱乙这次在宫中待的时间比较长,直到哲宗皇帝成年才又告老还乡。
钱乙一回到老家,找他看病的老百姓络绎不绝,文献记载是:“病者日造门,或挟携襁负累累满门。近至邻井,远或百数十里,皆授之药,致谢而去”。人很多,或抱着或背着,一排一排的人,排满了钱乙的门前。
寻找传承人
晚年的钱乙,医术早已炉火纯青、已臻化境。但是有一事让钱乙多少有些忧虑。眼看自己年岁越来越大,自己的医术得往下传承啊,不然自己百年之后老百姓怎么办呢?于是钱乙一边给百姓们看病,一边寻找合适的人选。
通过观察,钱乙发现了一个年轻人,这人名叫刘跂,颇有文采,可谓饱学之士。钱乙几次找到他,想让他帮忙记录整理一下自己的医案、医方什么的,但刘跂却拒绝了。“余笑谢弗能。”刘跂微笑着拒绝了钱乙:“抱歉啊钱老,我没时间啊,不好意思啊”。这让钱乙很是郁闷。
一直等到钱乙去世之后,刘跂听人们说起钱乙多么多么厉害,医术有多么高超,多么有爱心,刘跂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大的错误,错过了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于是刘跂就把钱乙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童年生活等整理之后,写成了一篇《钱仲阳传》。详细记述了钱乙如何由一个乡村孤儿,成长为儿科医学大家的过程。有一定的文献价值,这是后话。
真正的继承人找上门来
正当钱乙苦苦寻找接班人而不得的时候,这时有一个年轻人来拜访钱乙。此人名叫阎季忠,在东平当地当官。他也是当年被钱乙救过来的小孩之一。阎季忠小时多病:“余五六岁时,病惊疳癖瘕,屡至有殆,皆仲阳拯之良愈”。
他说自己小时候体弱多病,什么抽风啊,疳积这些病都得过,每次都几乎是生死关头,都是钱乙把他救过来的,因此两家就成了好朋友。
阎季忠由于多次被钱乙救治过,他也从此对儿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地他发现儿科实在是太重要了,可以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因此,他在儿科这方面也颇下了一番功夫,从各处收集了大量钱乙治疗儿科病的方子。
钱乙、阎季忠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很是投机。钱乙也很喜欢这个年轻人,于是就问他:“我想把我平生所学皆传与你,不知你意下如何呀?”
阎季忠一听可高兴坏了,就对钱乙说:“钱老,承蒙您信任我,我将全力以赴去学习研究您的医术,并把它好好的应用和传承”。
于是钱乙口诉:这个方子怎么用,适宜几岁的小孩儿,要用到什么火候,如何因病加减其量等等,详详细细地讲了下来;阎季忠也仔仔细细地把它们全部记录了下来。
因为钱乙晚年的医术已炉火纯青,开的方子也更加有效。于是,阎季忠又专门把这些方子收集起来。后来,阎季忠又从老百姓手里收集到不少钱乙开过的方子,放在一起整理。在钱乙去世后的大约第六年,也就是1119年,饱含钱乙心血结晶的《小儿药证直诀》出版了。
这本书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儿科专著,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儿科专著。
其实钱乙晚年写了不少医书,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等等。可惜这些著作现在只有其名而无其书了。至为遗憾。
英雄暮年
公元1113年的一天,钱乙为自己号了一下脉,然后凄然一笑。随后他让家人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叫过来,和他们聊聊天,谈谈话,拉拉家常。道别的时候,他特意与每个人都握手相别。
客人走后,他让家人给他找一件干净的衣服换上。当时他的家人都不理解,还感到比较奇怪。换好衣服之后就让家人忙各的去了。他自己静静地坐在床榻上,过不一会儿,他慢慢的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享年82岁。
钱乙这位儿科大家,童年时没有享受到家庭的爱,但他却把这种爱给了全天下的儿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