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
@翻开历史书讲到晚清的历史,有一个人是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她在位47年、她经历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戊戌维新、庚子国难。几乎晚清所有的重大事件她都经历过了,个人地位却依然稳如泰山,她就是叶赫那拉氏——慈禧!
慈禧这个女人在历史上被人诟病估计最多,她留给大部分人的印象就是:保守、愚昧、封建、为了自己的大位什么都干的出来。当然我也没有为她洗白的意思,从历史大环境来看的话,她确实是落后的、愚昧的、封建的。可如果作为一个单独的人来看,特别是一个女人来看的话,她的能力、权谋、驭人之术、果断坚毅的性格,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咸丰帝病逝
慈禧从幕后走向了前台
慈禧原名叶赫那拉氏,出生于1835年。1852年,只有17岁的慈禧入宫当了咸丰帝的兰贵人,1856年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咸丰还有一个儿子不过很早就夭折了),次年慈禧母凭子贵成为了皇贵妃。
慈禧上台
1861年是慈禧的人生转折之年,这一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打进了北京城,咸丰帝带着慈禧及一帮大臣跑到了热河行宫避难。同年,咸丰帝撒手人寰了,留下了慈禧和同治这对孤儿寡母,还有八个虎视眈眈的顾命大臣。我想如果是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很有可能也就认命了,把大权拱手让给那八个不怀好意的大臣了,可是慈禧没有认命、没有就此妥协退让。
慈禧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杀顾命八大臣,夺取了“大位”。从此以后慈禧这个女人就从幕后走向了前台,统治清朝达47年之久,以后大清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基本都是由她做的主、当的家。
历次大事件中慈禧的表现又如何呢?
慈禧一生经历的最大的几件事情就是:洋务运动、甲午战败、戊戌维新、庚子国难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慈禧在这几件大事情中的表现如何:
慈禧和外国公使夫人们合影
一、洋务运动中的慈禧
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让风雨飘洋的大清感到离自己末日已经不远了。当时很多大臣都要求进行改革、富国强兵,慈禧也同样感到再不进行有效的改革,祖宗传到她手里的江山社稷有可能保不住了。
慈禧随后重用洋务派的大臣: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们,进行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慈禧的支持下,洋务运动中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先进思想,办实业、办现代企业、发展军事工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甚至还打造出了一支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不过随着甲午海战的一声炮响,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根据历史记载:慈禧为了过六十大寿而挪用海军经费这个事基本是事实,也是不可能被洗白的。但是她在整个洋务运动中的表现,说她守旧也未免有点言过其实了。顺便说一句,1864年就是这个愚昧的慈禧力排众议支持左宗棠收复了新疆。
荣禄密报慈禧:有人要废了她
二、慈禧为何镇压了戊戌维新
甲午战败以后,慈禧实际上采取的是以退为进的战略。她不想负甲午战败的责任,从台前转移到幕后去了,这一招实在是高。年轻气盛的光绪帝加上同样年不少、却气更胜的康有为,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
慈禧在颐和园“隐居”
这段时间慈禧在干嘛呢?她在颐和园里面过着“半退休”的生活,基本上半放手的让光绪他们去折腾了,不过慈禧留了一个后手:让她的亲信荣禄悄悄的掌握了军事大权。于是光绪和康有为很是激动,半年不到光绪发了几百道改革措施,将教育、官制、文化、军事、经济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可是光绪和康有为们出了一个昏招,他们认为慈禧是改革的最大阻力,应该尽快除掉慈禧以推进改革。说实话也不能说他们这样的观点是错的,但是有四个字送给他们“好高骛远”。任何事情都要按实际情况来出牌的,当年大家认为袁世凯死了就能实现共和了,结果变成了军阀混战了。
戊戌六君子
慈禧得到了密报说:“康有为他们要包围颐和园并且要活捉她”。慈禧震怒之下让荣禄兵不血刃的干掉了维新派,顺便软禁了光绪帝,这个事情到底怪谁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不过慈禧心思之缜密、布局之深远、忍耐力之强,不得不令人佩服。不过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康有为也没有那么单纯。
三、庚子事件中慈禧,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庚子事件中慈禧被人喷的最狠、贬低的最厉害。慈禧先是利用义和团对付洋人,一看八国联军打进来了又跑路了,最后“甩锅”给义和团以及主战的大臣,杀了无数的人。
洋人让慈禧交权
我们今天聊的是慈禧的个人能力问题,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慈禧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很好的把握了各方的心理状态,先是利用义和团打洋人,然后看情况不对又立马改变了态度与洋人媾和,反过来打击义和团。话说回来了,洋人当时让慈禧交权给光绪,如果是你又该如何呢?可是整个事件中她老人家除了“免费到西安旅游了一次”以外没啥损失,回来还是继续当老大,这种能力和平衡之术,我想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吧。
总之,我觉得慈禧在晚清这三个最重大的事情里面,展现出的个人权谋、当机立断的本事、以及平衡之术堪称一流。晚清能够历经打击、在不断遭到重创的情况下而屹立不倒,慈禧的功劳应该是最大的。
慈禧最后十几年在干什么呢?为何她才死了三年大清就一命呜呼了呢?
慈禧最后的十几年也就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其实就干了一件事——效仿日本搞君主立宪制改革。因为当时清朝的群众以及官员都迫切的要求改革,他们一致认为大清朝再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必将一命呜呼了。慈禧也知道要顺应民意进行改革了,要不然祖宗的江山社稷一定会断送在她的手上了。
慈禧随后重用袁世凯、张之洞等开明的大臣们进行改革,建立新式学堂、取消女人缠小脚、建立新式的警察制度、甚至在改革官制上也进行的卓有成效。可以说如果就这么改下去的话,搞不好真的能改成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因为上面有慈禧坐镇别的势力不敢乱来,下面有袁世凯、张之洞们撑着,改革会有序推进的。
顺便说一句话,当时全清朝上下对改革还是非常期待的,对立刻推翻大清兴趣不是很大。按现在的话说:改革还是当时的主流民意。南方的那些革命派们只是小打小闹而已,没有动摇到清朝的根基。
可是天不假年,1908年慈禧死在了改革的半道上,留下了一个乱摊子。
后来的事情在历史上无数次的发生过:慈禧死了群龙无首,各派势力纷纷登场。清朝的皇亲贵戚和王爷们开始擅权,把袁世凯弄回家“养老”去了,张之洞也靠边站了。武昌城头的一声炮响后,大清的新军不听王爷们的指挥,只有请袁世凯出山,结果袁世凯和革命派达成协议——清帝退位,随后大清朝也就一命呜呼了。
如果慈禧再多活几年的话,估计又是一番景象了
不可否认慈禧是具有绝对权威的,不管是袁世凯还是那些王爷们都是不敢乱动的。我觉得改革应该还是会持续下去的,慈禧把控整体的利益调节和分配,袁世凯们在下面具体操作、那些贵族王爷们只要能分得一杯羹也不会太激动的。
如果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的话,我们很可能一步步的改成了日本那个模式了。慈禧还是领导(相当于天皇),下面再来个内阁具体办事,说不定君主立宪制也就改成了,大清也不一定那么快就一命呜呼了。
顺便还想说一句:像我们这样拥有几千年封建史的国家,上面还是最好有一个不太管事的皇帝供着比较好,这样大家也就少了个念想了。大家发现没有,清帝退位后虽然没有真正的皇帝了,可是想当帝王的人还是络绎不绝的哦,例如:张勋、袁世凯以及你、我、他!
最后我想说,站在历史的高山上来看,慈禧是洗不白的、也没有必要为她洗白,说到底她就是一个愚昧的封建统治者而已。但她作为一个女人能够统治清朝长达半个世纪,还碰到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历了那么多重大变故的情况下,清朝虽然损失惨重可还是都挺过来了,慈禧她自己的“江湖地位”还那么稳固,她的个人能力不佩服都不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