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话说世界系列:小毛奇“统帅是天生而不是任命的”

话说世界系列:小毛奇“统帅是天生而不是任命的”

本文已经获得话说世界公号授权发布

本内容即将在2019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书

赫尔穆特·约翰内斯·路德维希·冯·毛奇(1848—1916年),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将,因为他伟大的叔父老毛奇的名字和他是一样的,所以人们称他为小毛奇。

他曾担任德皇威廉二世的侍从武官,出任德军总参谋长,主持一战初期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失败后被解除职务。

德意志帝国陆军大将小毛奇,普法战争时参与掷弹兵第七旅,因英勇作战而著名。主持一战初期的施里芬计划,计划失败后被解除职务。


接任德军总参谋长


小毛奇出生于梅克伦堡·什未林的一个典型的普鲁士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熏染。

普法战争时,他在掷弹兵第七旅服役,因作战英勇而著名。

1875年至1878年,他入读战争学院。1880年加入参谋部。1882年成为当时任参谋部长的叔父之副官。

在此期间,接受了大量正规的总参谋部训练,接触了大量部队实践。

1891年叔父去世后,他成为威廉二世的副官,进入皇帝的权力核心。

19世纪90年代末,他先后领导旅和师, 并于1902年升任中将。1906年接替施里芬继任德军总参谋长。

小毛奇健壮高大,长着一副宽大肩膀,待人和蔼,举止端庄,他具有极为广泛的兴趣爱好,因此极受皇帝的宠信。

此外,在宫廷中一个人的外貌仪表即所谓的“堂堂的军人形象”也起着重要作 用,至少威廉二世是这样看的。

皇帝还深信,总参谋部由第二个“毛奇”领导,会在世界上产生极好的印象。

小毛奇靠着他叔父的声望,带着人们出于一 种神秘感而对他的尊重,顾虑重重地接受了皇帝的委任。

1882年,小毛奇成为参谋部长的叔父老毛奇的副官。1891年叔父去世后,他成为威廉二世的副官,进入皇帝的权力核心。


施里芬—小毛奇计划


小毛奇接任德军总参谋长之后便加紧了对战争的准备。

在制定德军新的作战计划时,他基本继承了施里芬将军的方案,就是集中主力于西线,先用6周至8周时间击溃法军,然后再挥师向东打败俄军,在几个月内结束战争。

然后,在小毛奇开始对施里芬计划进行审查时, 一个问题一直使他心神不定:

如果法国从其东部要塞地域向洛林发动进攻,直指德军中央部位并向莱茵平原实施突破, 那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那必将是,位于比利时的德军强大右翼与后方的一切联系都会受到威胁。

施里芬计划在左翼只配置了极少部队,准备在上莱茵孤注一掷。

小毛奇认为此举过于冒险,因此,他对施里芬计划做了修改,准备将来展开两个集团军:第六集团军在洛林,第七集团军在阿尔萨斯,用以掩护左翼。

如果能使右翼的机动再向北靠近一些即经过巴黎的东南,从两翼将敌人合围,那么可以在洛林对法军要塞地带实施突破,或者依据形势的发展,将左翼部队及时向右翼转移。

这个修改后的计划被称为“施里芬—小毛奇计划”,该计划最终放弃了通过荷兰南部林堡省的想法,把荷兰排除在战争之外。


战败


1914年5月,小毛奇认为战争的全部准备工作已经完成,6月1日,他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 公开发出了战争的叫嚣:

“我们已经准备就绪, 战争对我们是越快越好!”

战争爆发后,出于担心,在指挥作战时,他削弱了德军的右翼而加强了左翼,同时在大战最为关键的时刻把西线的兵力调往东线,这一切都违背了“施里芬—小毛奇计划”的精髓。

他改动的结果很快就在随后的战斗中显现出来,其擅自调兵和对正确部署的擅自更改使得德国军队阵脚大乱,注定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败局。

马恩河会战失败后,小毛奇被解除了德军总参谋长的职务,两年后便抑郁而死。



知识链接:“统帅是天生而不是任命的”

小毛奇墓。被免职后,小毛奇只担任德军一些后勤工作。郁郁不得志的他健康持续恶化,1916年在柏林去世, 葬在柏林荣军公墓。他死后留下他写的一本小册子,名为 《战争的责任》。



当年小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任命为德军总参谋长时,施里芬对于这项任命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一 位统帅已经被放在陆军的头上,皇帝若相信他所任命的是一位统帅,那么他将完全失望。因为统帅不 是任命的,而是天生的。”



对照历史,究竟是施里芬有识人之明,还是威廉二世错爱了小毛奇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159624.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