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许多位弟子,大都是文坛擅长讲经著说的好手,但其中有一位名叫端木赐的弟子却一心沉迷"赚钱",这位弟子字子贡,他就是孔子七十二贤徒中最富有的那个:"最为饶益"。
孔子:颜回光有道德,饭都吃不起,还是子贡有钱厉害!
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深得孔子喜爱,许之以"达",称其为"瑚琏之器"。子贡兼有学者、官员和商人三种身份,曾多次出任鲁国和卫国的相,是一位活跃的政治纵横家,同时,他非常善于经商。
孔子曾经将他两位最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贡作了有趣的对比,他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却穷得叮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
小徒弟的发财史:有经济头脑,多亏了他有钱才"捧红"了老师
这小徒能致富当然也不是靠臆猜的,他能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贱买贵卖从中获利,以成巨富。
子贡富足之后乘着华丽的马车,载着珠宝美玉,游走在天下诸侯之间,所到之处,国君无不专门设席,以平等的礼仪来招待他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分庭抗礼"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体现了商人子贡与君王、诸侯们的对等关系。司马迁接着很有感慨地评论说:"孔子的名声能够广布天下,也许靠的就是子贡的前后奔走吧?"从这个方面说,孔子都得好好谢谢自己这个小徒弟。
老师说了一大堆,徒弟一句话就说明了经济学理论
有一次,孔子与子贡他们讨论为什么玉比较贵,而珉(一种低级玉石)比较便宜。子贡说:"君子为什么贵玉而贱珉?
因为玉比较少,而珉比较多。"孔子深不以为然,说:"君子怎么可能因为繁多而贱弃某一东西,又因为稀少就珍视某一东西呢?玉之珍贵,是因为君子把它看成是道德的象征呀。"
接着他洋洋洒洒地列举了玉的"七德":"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这段对话在历代道德家看来,当然可以读出孔老师的学识高妙;
然而在经济学家看来,似乎还是学生子贡说得有道理。因为他就物论物,直接道出了"物以稀为贵"的朴素真理。
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往往把商品的价值与价格混为一谈,子贡似乎无意识地将之进行了分辨。
因此,经济史学家曾经还评论说,"在这种社会背景和教育背景下,他能第一次接触到价值问题,难怪他能变成富豪。"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5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