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史011 德国的支持使奥匈决心开战,英国则玩弄狡猾外交伎俩
萨拉热窝的几声枪响声震全球,表示同情的电讯从世界各地飞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电报中表示了“美国政府和人民的真诚慰唁”。英国国王乔治五世宣告他的宫廷将致哀5日。沙皇尼古拉宣布致哀12日。
普林西波给“巴尔干火药桶扔进了一颗火星。奥匈帝国把刺杀事件看作侵吞塞尔维亚的极好机会。斐迪南被刺后的第二天,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声称必须开始军事动员。外交大臣贝赫托徳也说:“现在是解决塞尔维亚的时候了。”
然而,奥匈老皇帝约瑟夫心存疑虑。他问总参谋长和外交大臣:“…如果他们全部向我们扑过来,特别是俄国,我们怎能开战呢?”康拉德答道:“不是有德国的保证吗?”
虽然有德国的保证,但老皇帝仍不放心。7月5日,约瑟夫的一封亲笔信到了威廉二世的手中。约瑟夫在信中询问,如果奥匈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德国将采取什么立场。
威廉二世看完信,当天就向奥匈驻徳国大使表示:如果俄奥之间发生战争,德国将履行其同盟国义务。
接着,威廉二世召集帝国首相、外交大臣和陆海军统帅开会,向大臣们预告,战争可能爆发,并让陆军大臣做好一切应付战争的准备。
威廉二世的轻率支持使战争成为定局。德皇的答复传到约瑟夫那里,这位老皇帝感到和平已经结束,喃喃自语道:“现在我们不能再回头了,将有一场可怕的战争。”
发动战争的决心正在酝酿成熟。在随后的几周中,德奥的外交官四出活动,企图查明各国在业已形成的紧张局势中所抱的态度,特别是加紧试探英国政府的态度。
英国则玩弄狡猾的外交伎俩。一面向德国表示要尽一切可能防止大国间的战争,一面私下鼓励俄国备战,但不公开声明援助俄国。直到7月26日,英国国王还向威廉二世的兄弟表示:“我们将尽ー切努力,不使自己牵入战争。”
这就给德国造成英国不会立即卷入战争,而可能暂时保持中立的错觉。德国估计俄法对战争准备尚不充分,认为只要英国暫时不卷入,德国就可能以闪击战迅速打败俄法,便竭力鼓励奥匈把奥塞冲突推向全面的欧洲大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947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