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能让人一步登天,而科举难度也是万里挑一,因此舞弊事件层出不穷,每朝每代都会出那么一两起舞弊。因此掉脑袋的人中,包括一品大员。有的案子牵连甚广,甚至列入清代四大奇案。但舞弊依然屡禁不止,甚至考官都会想办法帮考生透题。清代就有一桩考官和考生相配合的“美人铜锣泄题案”。
康熙年间有一个叫张英的官员,官居宰相,又是礼部尚书,被任命为主考官后,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乡桐城县,希望家乡更多的学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可是用什么办法能平安泄露题目呢?他冥思苦想,在应试的前两个月,派人从京城捎回一个画有美人图的铜锣,送给准备参加考试的桐城书生。铜锣寓意高中后鸣锣开道,美人图寓意书中自有颜如玉,都是非常好的祝愿,谁也不能挑出什么毛病。桐城的考生接到礼物之后十分感激,受宠若惊。他们把这面画有美人图的铜锣摆在学堂里,朝夕相见,以勉励自己,并没有想到在这个铜锣里面会有什么秘密。
科举进入考场前要搜身,以防夹带小抄
但是有一天,某个考生出于好奇,敲响了铜锣。锣声清脆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他们惊讶地发现铜锣上的美人竟然动了起来,十分生动美好。众人不由赞叹,考生甲称赞说这真是“响里有容色”啊。考生乙复习得太认真,满脑子四书五经,立刻反应过来说“享礼,有容色,这不是论语里的话吗?”场中空气忽然安静了一秒,大伙儿互相看看,他们全是应试的考生,每天都在背书做题,经义烂熟于胸,如果说到这里还不能领悟暗示的话,可就真的太蠢了。
桐城的考生各自按照“享礼,有容色”去准备答案,果然在考场看到了这道题目,所以很多人都中了进士(当然没有中状元,因为中状元这个事情不是知道题目就行的)。新晋的桐城进士们后来都去拜访了张英,感谢张英的勉励,而美人铜锣的秘密大家也都心照不宣。
科举考试是单独隔间的,作弊极难
大家往往对泄题深恶痛绝,但能猜透考官泄题,本身也是一种素质的积累而不是偶然。要知道,机会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试想,如果考生甲不通文墨,他很可能会说卧槽,而不会出口成章;如果考生乙学问不足,他也不会立刻反应那句话的出处;如果学堂里的人平时不读书,根本无法理解暗示,自然更不会精心准备文章。考官泄题泄得隐秘,考生解题解得巧妙,这一切的根源不仅仅是运气,还在于基础扎实,融会贯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862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