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年轻人正在跟风自杀

年轻人正在跟风自杀

在富士山的入口处,立着一块寻常的牌子,上面写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您一定要想想亲朋好友啊!难过的话,千万要倾述,要是实在想了断,也请找人先商量商量吧!”

乍一看十分惊悚,游客们带着欢愉的心情来到这里,景色还未见到,就先联想到了自杀。

如今,日本对于自杀的预防已做到了这样的地步。

位于东京新小岩站,是日本最新的自杀“景点”。由于媒体经常出现新小岩与自杀事件的报道,引发了模仿式自杀。

“让我们在新小岩见面吧。”成为了一种流行句式。像这样的句式还有很多,大部分是在互相慰藉中鼓励去死亡。

千贺健史是一位日本摄影师,2011年,他的朋友忽然失踪。这位友人时年23岁,在此之前一直在寻找一个地方去死:失踪的两周,他去了日本著名的自杀地点青木原森林与Tojinbo等。还好,他选择了回来,在亲友的帮助下,他看上去渐渐好起来。

四年后的某一天,他忽然重新选择了死亡,迅速的离开了人世间。

这个消息使得千贺健史惶恐,他得知友人是因为在网上忽然得知了一个“据说能使人无痛死亡”的方法,而立即自杀的。

“如果他不知道那个办法,还会发生这种事吗?”

此后,他为之苦苦思索了两年。网络上遍布着自杀言论、新闻媒体堆积出来自杀圣地、人们将“死啊死”的话随口而出,好像那就是一件特别小或特别洒脱的事。

在那些自杀者中,会不会有根本没想清楚自己为何要死的人存在?

模仿式自杀在日本年轻人中尤为普遍,更细思极恐的一点是,死与美,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1960年,由松本清张的小说《波之塔(Tower of Waves)》改编的电视剧上映,其中一个角色在青木原森林自杀,剧情构建了“一个美丽的女人在树木的海洋中自杀”的印象。由于该剧的大火,之后青木原森林成为自杀圣地,年年要发现30-50具尸体。

在更早的1933年,一位女子在伊豆大岛町跳火山自杀,该女子相貌出众,当日的媒体纷纷这样报道“这是一名没有陪伴的美丽女子,她声称自己要去天堂,然后神秘地消失在烟雾中...”“女子神秘且美丽的死亡。”在此后的一年,共计有944人企图在这里自杀,其中95%的轻生者年龄在30岁以下。

同时,该地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山上旅游的人数比前一年增加50%,15万人前来参观自杀现场。

在充分的研究后,千贺健史确信自杀潮的形成与互联网、传媒脱离不了关系,而部分年轻人的自杀确是在迷迷糊糊中成功的。

2017年开始,千贺用文字、图片、数据调查等方式,创作《自杀潮》项目,其中包含了大量摄影作品、社会调查以及长篇的英文论文。可以说《自杀潮》更像一个完整的社会研究课题。

“要思考日本的未来,首先要回溯日本的过去,而自杀便是一个很大的母题。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改变社会对自杀的认知,帮助更多企图自杀的人。”他说。

在日本的自杀潮中,不得不提到一个词:物哀。物哀不仅是日本人独特的审美意识,还被放大成为生死观,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日本更热衷于死亡的美学。

大人物在自杀,太宰治阴郁又美丽,芥川龙之介也自尽了啊,还有三岛由纪夫。自杀行为像病毒一样在社会传播,从一个人的大脑被传到另一个人的大脑。

千贺以病毒传播的形式来阐释自杀潮,那些精神不稳定的年轻人在想死与想活之间徘徊时,被无处不在的浪潮击倒,实际上,更多的倾述不是为了寻找死亡,而是逃避痛苦。

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年轻人,而在某种文化语境下,日本却给了他们更丰盈的寻死的湿润土壤。

“这个时代看不到希望和未来”。现在的一些日本年轻人这样说,相比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日本的自杀率在上升。

再回到中国,中国的自杀率曾经成为世界议题是在2003年以前,因为当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自杀率的国家(08年后中国男性自杀率超过女性),而近来的几十年间,中国的自杀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自杀率与社会发展、文化意识息息相关,自杀潮亦一样,它不是在有自杀欲望的人群中产生的,而是产生在我们的社会中。

参考资料:

千贺健史自述

刘燕舞《农民自杀研究》

- End -

版权 | 浮图网

编 辑 | 黄怡猫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

• 文艺连萌 •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42395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