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靖堡的董福祥武装力量投诚后,陕甘交界的匪患全部肃清。左宗棠按照先匪后回的既定策略,大军直指盘踞在甘肃东北董志原的陕西回军,开始陕甘平回军事行动。
董志原的“原”和《白鹿原》的“原”是一样的,地理学上应该叫“塬”。是指黄土高原特有的台状高地,顶部相对平坦,易于居住和耕种。董志原是是黄土高原最大的一块原面,面积达910平方公里。清朝时属于庆阳府辖区。
黄土塬
1863年底至1864年初,在清军统帅多隆阿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力求全歼的凌厉攻击下,陕西回军全面溃败。主力部队连带家眷约50万人左右越过陕甘交界的大陇山,“尽族而入甘肃东境”,到达董志原。占据了庆阳北至安化(今庆城县)、南至宁州(今宁县)、西至镇原(今镇原县)、东至合水(合水县)之间的区域,队伍驻扎绵延三四百里。庆阳府县各回部云集而起,响应陕回大规模举事。陕西回军纵横驰骋,庆阳府三次陷落,幸者寥寥,靡有孑遗。
回军或占据原有城镇、村寨,或另开凿地坑院、挖掘窑洞,按原来的教坊组织比邻而居。董志原由此成为陕西回军安置家眷、修养生息的大本营。为求统一组织和领导,陕西回军在董志原整编成立十八大营,以期再图大业。现在根据史料可以完全确定各大营头目姓名的有白彦虎、崔伟、禹德彦、马成彦、陈林、毕大才、马正和、余彦禄、冯君福、马长顺、马正刚等人。其中不少人是教坊的阿訇。(关于陕回兵败西撤之故事,请参见《历史的记忆》29、30、31篇》
黄土高原窑洞
1862年至1863年,甘肃各地回部唯宁夏金积堡回部马首是瞻,起事计划预谋已久。待陕回举旗一击后,甘肃自东向西各回部揭竿者如火如。环甘皆战事,村村有狼烟、寨寨有烽火,遑论州府县城。庆阳以西以北的宁夏区域已为金积堡回军完全控制。陕回初入甘,异土他乡,衣食住行无法解决。金积堡回军出于战略考虑,欲以陕回为屏障抵御清军,因此源源不断资以粮食器械。同时配合陕回陆续在庆阳周边攻城略地获取队伍所需物资。
但是面对追击入甘的清军攻势,1864年下半年,甘肃平凉、固原相继失守,宁夏形势骤变,金积堡受到威胁和攻击。为图谋大局和防范不测,1866年,金积堡回军利用陕甘总督急于招降的心理,虚与委蛇,在形式上接受清廷招抚,并停止陕回队伍的粮草供给,以获清廷信任。再者,也确实无法养活如此庞大的队伍。回军部队不事生产,专事攻伐。但周边州县白骨黄草,无炊无烟,只等着吃金积堡的救济。50万队伍每人每天半斤粮食,就得25万斤。金积堡库存再殷实,也经不起这么吃喝啊!
友军的粮饷援助中断不说,而且庆阳周边已无城可掠,无寨可夺,董志原产粮区更是农田荒芜、无人耕种,鸡犬不闻。陕回队伍窘境日趋一日,为求生存,只好把目光又转向陕西。
粮食啊粮食
当初起事的理想很丰满,但是目前饿肚皮的现实太骨感。大家开始怀念以前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美好生活。回军陆续有部队派人回陕西接洽地方政府商谈罢兵投诚事宜,希望回家乡。但自回军撤离陕西三年来,地方官方已将回民各村各寨空置的田产房产作为“叛产”充公,公开变卖处分。陕西地方官员和百姓亦坚决反对招抚回军队伍重返三秦大地。对于入陕平回的清军将领来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然最好不过了。但是陕西的客观现实让将领们无可奈何,地方不配合,招抚了也没办法安置啊!
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出。反正总是要活下去。自1866年始,回军各部开始自董志原出击,向东北进攻陕西鄜州(今富县)、延安等陕北地带,并和陕北土匪武装勾连合作,互为依靠;向东南则挺进陇州(今陇县)、汧阳(今千阳)、宝鸡、凤翔等地。后世有史学家感慨说:陕北土匪武装之所以为匪,“原为受回迫害,乃既已匪,转与回联为一气”。简直是最“奇妙不可思议者”!其实哪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专家坐而论道,把事情想复杂了。说穿了,就是为了一口饭。你饿我也饿!我冷你也冷!为了吃饱穿暖,大家摒弃前嫌合作起来找饭吃。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是的,在基本的物质需求层面没满足之前,所有的理想和事业都是废话。为扩大战斗力,回军进而与尚在陕西活动的西捻军联合,彼此配合攻打清军,占领地方找饭吃。刚刚平静下来的陕西西部和北部又是战乱四起。
土匪武装围攻城池
为保证大队人马的口粮供给,回军曾一度在收粮季节深入关中平原。1868年夏初,白彦虎、马成彦等率众昼伏夜行,挺进咸阳,在三水县(今旬邑县)职田镇派2000余人偷割小麦;在长武县近郊派3000余人抢割小麦;而在咸阳附近麦田连片者,则多至近6000人扮演“麦客”。之所以说是麦客子,是因为这些收割庄稼的劳力有许多是回军出钱雇佣的土匪和流民百姓。田地周边有回兵持刀枪警戒,乘夜收割完毕后,马驮骡载西行而去,蔚为壮观。而当关中百姓一大早拿着镰刀、扁担、麻绳、手推车来到田地准备享受当年丰收的喜悦时,大家发现麦田居然空空如也。你看我,我看你,麦子呢?
1867年底,西捻军被清军逐出陕西。1868年底,董福祥部投诚,陕西匪患绝迹。陕回十八营失去两个得力的合作伙伴,势孤难撑。金积堡回部一改初衷,秘密输送大批粮食牲口器械,唆使陕回队伍东犯陕西,回老家立足发展。回军部众思乡心切,借着后援则倾其主力东进。但是为时已晚,左宗棠的战略重点已经转向陕西回军。清军各路将领沿途设伏,重兵分路进攻,围攻包抄,前后夹击,步步歼灭。回军队伍虽有金积堡后援,但面对曾经绞杀天平天国的清军的湘军主力部队,已势不能敌,除了跑还是跑。丢弃辎重器械骡马,一路兵败撤出陕西。
清军光复失地
董福祥董字三营初入清军,立功心切,自是奋勇向前,头阵冲锋。董福祥手挥马刀,紧追回兵不舍。走投无路,回兵大喊:老董你疯了!前几天一个馍馍咱两个一人一半才分着吃呢!今天你就翻脸不认人了!董则大笑:今天老*子有湘军的大米饭吃了,吃你个鬼玉米面馍馍。咱本来是仇人,不为了吃饭谁和你当兄弟。砍了你我的顶戴花翎才能染红。情节是我杜撰的。用血染花翎的话据史载确实是董福祥说的。
清军不容回军休整,乘胜追击西进,攻打董志原回军大本营,并分兵收复庆阳各州县。回军一面掩护家眷撤向金积堡,一面留精壮队伍断后。但清军各路火器火炮挺进,所向披靡,断后的回军队伍死伤惨重,幸存余众四散逃亡求生。回军未及撤退家属多有自缢而死者。1869年2月底,清军全面收复董志原及庆阳各地。回军小部分散逃亡西遁甘肃西部的河州、西宁等地;大部队则撤至金积堡,投靠当地回军。这一年,陕西回军余部缩编为四大营,由白彦虎、崔伟、禹德彦和马成彦四人任四大元帅,听命于金积堡 ,为抵御清军进攻积极备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301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