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而不挠的一代人物
对于刘备,历史家常常崇其为人。《三国志》作者陈寿说: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曹操),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揣度)彼(曹操)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华阳国志》作者常璩说:
汉末大乱,雄杰并起。若董卓、吕布、二袁(袁绍、袁术)、韩(遂)、马(超)、张杨、刘表之徒,兼州连郡,众逾万计,叱咤之间,皆自谓汉祖可踵,桓、文易迈。而魏武神武干略,戡屠荡尽。于时先主名微人鲜,而能龍兴凤举,伯豫君徐,假翼荆楚,翻飞梁、以之地,克胤汉祚,而吴、魏与之鼎峙。非英才名世,孰克如之!
陈寿、常璩的评论突出了以下三点:
第一,刘备不愧为一代英才;
第二,刘备的才能和功业不及曹操;
第三,刘备名微,然能折而不挠,终得一方天下。
无疑,这样的评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随着“帝蜀寇魏”之论起、“颂刘非曹”之风盛,曹操的形象江河日下,成为“奸雄”的典型代表,而刘备则颂声日闻,成为“忠义”的化身,博得后人的广泛同情和爱戴。曹操谲虐变诈和刘备弘毅宽厚的一面都被突出了,形象化了。
宋人司马光、苏轼等人都极赞许刘备的为人。就连老百姓也认为刘备是好人,曹操是坏人。据苏东坡《志林》说“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北宋期间,曹操的奸诈和刘备的仁义形象已为广大的老百姓所接受。
元、明、清时期,三国评话、演义作品的出现和三国戏曲的广泛流传,曹操、刘备的形象更加艺术化了。一般人等不再认为刘备的智勇和事功不如曹操,从而进一步使他成为正义的化身,忠义的楷模。
终究如何评价刘备呢?我试做如下几方面的概括:
折而不挠终有一方天下
折而不挠四字,非常生动地概括了刘备的性格和奋斗历程。
前述可见,刘备二十四岁从军,参加镇压黄巾军,因“讨黄巾贼有功,除(授官)安喜尉”,但不久便因鞭杖督邮而“弃官亡命”了;继而,再从军,力战有功,当上了下密丞,迁为高唐尉、高唐令,但不久又被黄巾攻破城池,再次亡命,奔投了公孙瓒;然后,他做了公孙瓒别部司马,因抗拒袁绍数有战功,“试守平原令,后领平原相。”十余年间,他虽能“外御寇难,内丰财施”,众多归附,但遭人嫉妒。
有人派刺客杀他,客不忍刺,幸免于死。三十四岁,是刘备人生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他成了藩镇之主。
曹操征陶谦,刘备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赴救,陶谦表荐刘备为豫州刺史,继领徐州牧,骤然名列最高地方长官之列。但他不久即遭到袁术、吕布的袭击,老婆孩子都成了吕布的俘虏,不得已而依附于曹操。曹操厚待刘备,以为豫州牧,以其兵使东击吕布,结果又被吕布的部将高顺打败,妻子再次被吕布虏去。直至曹操擒杀吕布以后,刘备才复得妻子。
嗣后,刘备失去地盘,跟随曹操回到许昌,被授以左将军。他不甘心依附于曹操,参与了车骑将军董承受诏欲诛曹操的阴谋,继而心怀忐忑,借机离开了许昌,遂叛曹而与袁绍联合。这是建安四年(一九九)的事,刘备三十九岁。自此以后便终生与曹操为敌了。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尽收其众”,虏其妻子,并擒关羽以归,刘备投奔了袁绍,充当了袁绍的马前卒,白马坂再败于曹操的奇计之下。
官渡战后,刘备南投刘表,“表疑其心,阴御之”,数年间郁郁不得伸其志,“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因叹“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四十八岁。是年曹操南征刘表,刘琮投降,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刘备弃妻子,仅以数十骑逃走。之后,复收余众,联合孙权,大破曹军于乌林赤壁。
建安十四年,刘备自为荆州牧,真正开始并加快了谋创大业的实际行动。十六年入蜀,十九年破益,刘璋出降,继则东拒孙权,北抗曹操,遂有汉中。建安二十四年秋自称汉王于汉中。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西元二二一年),刘备六十一岁,在成都进号为帝,一切过程虽然是在悽怆的气氛中进行的,但总算完却了谋取大业的心愿。继而,东战孙权,惨败夷陵,抑郁病结,物故白帝。
可见,刘备的人生道路,自始至终都坎坷不平、充满危机。起步—挫折—爬起来—再挫折—发展,直至立足一方。这是一个战斗的历程。撇开刘备的政治动机不讲,它的确深刻地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折而不挠,败不气馁,为了憧憬的目标而始终不懈地奋斗着。
陈寿将刘备折而不挠的精神,归结为“抑揆彼(指曹操)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就一定时期而论,当然是有道理的。自从建安四年刘备参与董承受衣带密诏谋诛曹操的阴谋以后,自然不再见容于操。既如此,惟有抗争,才能保全自己,发展自己。但是,就其整体而论,不宜视为最重要的原因,而应当是一种谋立大业的深层意念所使然。
重义,爱民,深知得人之要
刘备重义、爱民甚得历史好评。特别是在诸多文艺作品中,由于突出了曹操的酷虐变诈、嗜杀、疑诛行为,更使他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也使刘备获得了更多的同情和谅解。但是,细审则不难发现,刘备固然有更多可以称道的仁义之行,但也同样突现着两面性。曹操的两面性人格,我在《曹操传》一书中已经做了分析,这里重在分析刘备。
一、义以待人
刘、关、张结义的佳话,长期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和社会道德培养中发挥重大作用。其中,虽然不无负面影响,但积极的一面始终是主要的。他们一经结义,终生不易。人存两地,心在一起。曹操厚待关羽,关羽深念刘备厚恩,信守“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的信条,不为所动。关羽的忠义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曹操。史谓,“曹公义之”,因而慨叹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为此,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还把曹操大大赞扬了一番:“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
关羽被孙权杀害后,张飞为义所激,失去理智,暴戾有加,死于部下;刘备错误地判断战争形势,不听众臣劝谏,仓促出兵伐吴,以致惨败而归,为义误国,为义把自己的性命也搭上了。对于刘备为义所累这一点,连旁观人也看得清楚。如前所述《三国志・刘晔传》载,魏文帝曹丕曾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有人说:“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侍中刘晔则清楚地认识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
礼贤下士,厚待宾客。他在做平原相的时候,“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拥护和支持,众多归焉,由此引起了方镇大员的重视,遂有陶谦荐代徐州牧、袁绍备赞刘玄德弘雅有信义的事情发生。
善待部属,士兵甘为驱使。刘备拙于用兵,战则常败,但每每不久便又重新把自己的队伍集中起来。建安元年,吕布将他打败,虏其妻子,及至请和,求屯小沛,很快便“复合兵得万余人”。建安二年,又被吕布打败,三年曹操擒杀吕布以后,他跟随曹操还许,时过年余,离开曹操,及还小沛,“郡县多叛曹公为先主”,很快得众数万人。建安五年,被曹操打败,几乎只身逃依袁绍,“驻月余日,所失亡士卒稍稍来集。”诸此说明,刘备很知善待卒伍之要。士卒感恩,愿为驱使。正因他懂得这一点,所以他对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和张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都给予了关注,常常告诫张飞必须善待士兵,指出“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
二、爱民得民
刘备很懂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为政在宽,史无苛敛记载。初为官,人民饥饿,他外御寇难,内丰财施,以求稳定社会秩序。自为荆州牧,极少征敛。既得益蜀,尤重社会安定。他非常赞同赵云关于“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的意见,避免了试图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的一次重大的伤及民利的决策失误。
最受人们赞扬的是他明知不利而不弃民的举动。建安十三年,曹操取荆州,刘琮投降,荆州人多归刘备。前面谈到,当他到达当阳时,从众已有十余万,辎重数千辆,严重地拖累了行动速度,日行只有十余里。后有追兵,情势危急,有人劝他弃众而速走江陵,他毅然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短短一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待民众的态度,而且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是同他谋图大事紧紧相连的。
历史表明,刘备虽然惨败当阳长坂,仅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得免,从政治上说更非明人之举,但却博得了广泛的同情,对其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晋人习凿齒的话,反映了这种事实。他说:“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刘表)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三、明示诚敬,但不以信义束缚自己
谋立大业的历史人物,很少将信义作为目的而信守不移者。对他们来说,崇信崇义自始至终都是争取人心,进而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刘备自然也不例外。他崇尚信义,但决不为此自囿。所以,从另一角度看,刘备又是一个不讲信义的人。就他与曹操的关系言,始则他被吕布打败,归依曹操,曹操“厚遇之,以为豫州牧”,继而表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而刘备却不念其遇,首启衅端,阴谋诛操,得机离许以后又立即北联袁绍对抗曹操,二人遂不相容。再就他与吕布的关係言,吕布固然是反覆无义小人,侵其地,掠其妻,死有余辜,但在解除袁术的危机时亦曾有恩于刘备,及至吕布投降曹操,生死悬于刘备一言之间,他一句话便提醒了曹操,把吕布送上了断头台。
再如他同公孙瓒、袁绍的关系。刘备本是公孙瓒的同窗好友,瓒年长,备以兄事之。在刘备走投无路的时候,公孙瓒委以重任,让他为别部司马领兵抗袁绍,继领平原相,刘备却趁援救陶谦的机会,离开公孙瓒而归依陶谦;当他被曹操打垮,几乎是只身投靠袁绍时,袁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刘备相见,史谓:备归绍,绍父子倾心敬重。刘备既已得兵,很快便阴欲离绍,诡说袁绍南连刘表,乘机南下,以谋自己发展的机会。
特别要着重说的是他对待刘表父子和刘璋的明示诚敬,阴怀诡诈的态度。
刘备对待刘表父子的态度,使他获得了很大的政治资本。前述事实表明,刘备南投刘表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刘表益其兵,并以上宾礼待之,使他在荆州界内站住了脚跟。及至刘备部众日多,荆州豪杰多依之,刘表惮其为人,自然会产生疑虑,所以阴御、不甚信用,甚至发生刘表的僚属想除掉刘备的事都是有可能的。但不管怎么说,刘表对于刘备是有恩的。刘备心里自然也很明白。可是,刘备自始至终都是自以豫州牧、左将军的身份客居荆州的。他羁旅在别人的地盘里,却等待机会建立自己的功业,所以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他深纳诸葛亮跨有荆益的隆中对策,自然要觊觎荆州。
历史表明,刘表弥留之际,已经深深感到了刘备对其子孙的威胁,不得不以退为进,希望刘备善待其子。后人为了突出表现刘备的信义之心,遂有所谓刘表托国和刘备言说“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之说。
实际上,在刘琮、刘琦的争嗣斗争中,刘备完全背弃了刘表的意愿,支持了刘琦,从而加剧了荆州内部危机。及至刘琮已经遣使请降曹操,诸葛亮劝其攻琮取荆州,而言吾不忍也,又有人劝其劫持刘琮及荆州吏士南走江陵,刘备说什么“刘荆州临亡託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以见刘荆州乎!”等语,完全是主客观条件都不具备,特别是曹操大军压境的形势使然,而并非是不愿。
刘备对待刘璋的态度是最为明显的以怨报德。刘璋上了张松的当,遣法正迎刘备,而且前后赂遗以巨亿计。法正乘机向刘备陈说益州可取之策。刘备、诸葛亮既然将跨有荆益作为既定目标,自然非常高兴。但他却试图将其真实的思想掩饰起来,而以虚假的面目面对现实。所以,当治中从事庞统说其取益州权藉以定大事时,他假惺惺地以宽、仁、忠、义相对,说什么“今以小故而失信义于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庞统以逆取顺守,报之以义,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的说辞,给了他一个下台阶,他便心安理得地出兵了。刘璋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归。因此,没有多少日子,刘备便顺利地自公安、宜都等地驱兵数百公里,到达益州的巴郡(治今重庆)。随后,又由巴水(今涪江)溯流而上数百公里到达涪城(今四川绵阳),深入到益州的腹地。
刘备至涪,刘璋亲自从成都到涪出迎,诚心相待,相见甚欢。刘璋推刘备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推刘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如故。刘璋为刘备增兵,厚加资给。刘璋对待刘备真可谓是仁至义尽了。但不久便自知上当了,杀了内奸张松,敕令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刘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刘备则即无须再顾信义之言,便即分定郡县,向成都进兵了。刘璋投降后,刘备无颜面对刘璋,遂按庞统所说事定之后,封以大国,何负于信的意思,迁璋于南郡公安」他为刘璋留了一条活路,也算报之以义了。
上述可见,刘备确有阴怀诡诈的一面。但在分析历史人物的时候,自然还应注意从另一角度看问题,即:成大事者往往不以小义而废大谋。刘邦、李世民、朱元璋是这样,曹操、刘备也是这样。当然,从道义上说,是不足为鉴的。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8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