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一战,湘淮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使朝野上下一致认识到,勇营制度已经不可复用,只有赶紧与西方接轨,迅速编练出一支具有近代化水平的作战部队,才能挽救大清当下之危局。
出于迎合形势,两江总督张之洞、顺天府尹胡燏棻,先后上书,建议朝廷弃旧练新,重建大清的军事力量;德国军官汉纳根也向督办军务处递上他的《练兵节略》,建议清政府甩开旧军,编练一支西式化的新军,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在这种形势下,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降临了。
张之洞影视剧照
起初,清政府把选练新式陆军重任委托给了此时已经担任广西按察使兼长芦运司的胡燏棻。胡燏棻,字芸楣,夙以谈洋务闻名于晚清政界,他曾多次向朝廷上疏论变法自强之事,是李鸿章十分赏识的一个淮系官僚。
可是,胡燏棻虽然喜谈洋务,并且得到了建立新军的权力,但他毕竟是一介书生,无编练新式军队的经验,在朝中也并无根基。实践证明,他没有能力和运气来充分地享受这个重大机遇给他带来的快感。
在胡燏棻开始组建新军不久,袁世凯也盯上了这个练兵的项目。
在朝鲜前线连续摸打滚爬了12年的袁世凯,凭借他在一线拼打的经验与阅历,早已深深地懂得了抓军权、拥有属于自己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袁世凯影视剧照
不过,对于能否将新建陆军的创建权攘夺到手,袁世凯一开始并没有多大的把握。他自从卸职朝鲜交涉通商大臣回国后,就只剩下了一个浙江温州道员的身份,充其量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厅局级身份的一个投闲官僚。
而且此时,赏识他的李鸿章已经落魄赋闲,而朝中也没有自己的靠山,要想夺得新建陆军领导权这个重大的项目,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袁世凯并没有感到绝望,因为他是一个绝不轻易就认输的人。
袁世凯深知,要想得到西法练兵权,首先就要懂得西方兵典,起码要成为一个西方军事学的半拉子专家。其虽然精通兵书,但那都是中国古代军事家的著作,他对用西法练兵虽然有些感性上的认识,可由于不通外语,对于书本上系统的西方军事学理论、条例、操典等知识,还是十分欠缺。
但这并未难倒袁世凯,一方面,他自己出资邀集幕友抓紧翻译西方军事著作;另一方面,设法与王修植等人结为朋友,让他为自己编写练兵条陈。
袁世凯影视剧照
袁世凯在朝鲜外交界折冲樽俎已经有12年之久,对官场上各种人物的心理自然有着透彻的了解。他没有科举功名,在当时尽管已是三品的高官,但因不是正途出身,在王修植这类翰林、进士的眼中仍然受到轻视。
甲午战争后的舆论也对他不利,清流派中不少人认为他对战争的爆发负有责任,更有人认为他临战脱逃,是个胆小鬼,王修植就是持着这样的观点。对他人的轻视、疏远,袁世凯并不在意,因为他心中有着自己的目标,反而格外谨慎和大气。
当时的晚清官场,腐败成风,达官贵人们显摆自己的一种休闲方式,就是好到妓院吃花酒冶游。王修植一介文人,不免也少不了这个缺点。但他官职不高,收入有限,不能常请朋友吃花酒,不免渐渐就有自卑之感。袁世凯就从他的这一弱点下手,利用自己从朝鲜聚敛来的银子,放手施展其拉拢逢迎的本领,使出挥金如土的手段,很快就摆平了这些高傲的文人。
为了让王修植全心尽力为他做事,袁世凯还与他结为拜把子兄弟,常常在钱财上接济他,在生活上关心他。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时间一长,王修植就渐渐感到过意不去。待王修植与袁世凯的交情渐入佳境的时候,袁世凯就求王修植也为他代拟一份练兵条陈。
王修植答应后,就把以前所著的关于英国军队的编练一稿拿来给了袁世凯。袁世凯得到后,奉若至宝,朝夕诵读,仔细揣摩,所以很快就了解和掌握了西法练兵的一些要点。
结合自己在朝鲜为朝鲜王室编练新军的经验,他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决定仿效当时世界上陆军最强的德国,结合湘淮军的建军经验,建立中国自己的军队。
甲午战争结束后,袁世凯到北京打关节,走门路,努力争取训练新军的事情。当时官场中的惯例,仅有朝中大员对他推荐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走内线。袁世凯便想方设法与李莲英拉上了交情。不但如此,袁世凯还通过李莲英,结交上了当时的权臣加宠臣荣禄。
后来慈禧太后批准了他训练新军的请求,李莲英和荣禄起了很大的作用。实际上,荣禄之所以欣赏袁世凯,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胡燏棻虽在小站编练了5000新军,但胡燏棻出身翰林,是个文人,并无带兵的实际经验,不是荣禄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而袁世凯则有帮助朝鲜王室练兵的资历,其经验、见识、办事能力和对西方军事的了解都明显要高于胡燏棻一大截,又正适年富力强、上进心极强之时,是荣禄心目中的合适人选。
荣禄影视剧照
二是荣禄在外省任职数年,重返中枢,又刚刚被授予督办军务处会办大臣的职衔,亟须罗致一批得力的人才为己所用。袁世凯既然积极投靠自己,荣禄也就自然乐于将其网罗到自己的帐下。
1895年12月8日,清廷下旨,将胡燏棻改调督造津芦铁路,由袁世凯接替他加紧编练新军。谕旨明确指出:“据督办军务王大臣奏,天津新建陆军请派员督练一折。中国试练洋队,大抵采用西法,此次所练,系专仿德国章程,需款浩繁,若无实际,将成虚掷。
温处道袁世凯现经王大臣等奏派,即著派令督率创办。一切饷章,著照拟支发。该道当思筹饷甚难,变法非易,其严加训练,事事核实,徜仍蹈勇营习气,惟该道是问,懔之慎之!”
经过千辛万苦,袁世凯终于紧紧地抓住了创建新军的领导权,为他日后在仕途上的腾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134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