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一场战争,两位盖世功臣,截然不同的结局-《资治通鉴》卷四笔记

一场战争,两位盖世功臣,截然不同的结局-《资治通鉴》卷四笔记

卷四写的是从公元前297到公元前273年这25年之间发生的事情。当时七大战国,合纵连横,互相征战,再加上各国的内政外交,发生了很多事情。这期间,最著名的还是乐毅伐齐和田单复国这两件大事,他们其实可以归并为同一件事的首尾两端。

首先说乐毅伐齐:

说到燕国和齐国结下的梁子,还得从燕王哙说起。不知道是因为燕王哙天生是个浪漫的人,还是由于长期生活在众人肉麻的吹捧下,让他有了做尧舜禹汤一样圣王的理想。 而他的这个理想就被他的权臣子之盯上了,子之就和苏代以及其他的大臣联合设局,忽悠燕王哙一步一步地把燕国交到他手里,之后他就干脆篡了燕王位。这时,太子平不干了,就联合将军市被去攻打子之,想把原本属于他的王位给夺回来。打着打着,市被看形势不对,就阵前倒戈,把太子平给坑了,燕国也就陷入了内乱之中。

这时,齐宣王来捡漏了,他让齐军乘虚而入,冲进燕国把子之和燕王哙都给杀了;本来想着一口把燕国给吞并了,但是由于燕国国人的反对,齐国最终没能如愿。太子平也在赵国的帮助下,被立为燕昭王。但是和齐国杀父夺地的大仇算是结下了。

燕昭王立志复仇,励精图治,通过“千金买马骨”的典故,许下重金和高官厚禄,吸引了大批人才到燕国,其中就包括了乐毅。乐毅被拜为亚卿,主持燕国国政,燕国逐渐强大起来。

齐国灭了宋国后,国势大盛,齐湣王想取代周天子,成为天下霸主野心也就蠢蠢欲动起来,所以就四处高调出击,结下不少梁子。齐国风头正劲,让其它几家大的战国警惕起来,他们都不想让齐国就此坐大,一个强大的齐国,对于他的邻国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乐毅看准了这个形势,趁机联合各国进攻齐国:

前期,乐毅利用秦国和三晋的联军和齐国的主力在济西展开决战,大败齐军,然后将战利品和打下的土地,慷慨的分给盟军:魏国分得宋地,赵国得到河间。将盟军安排妥当之后,他开始了自己的下一步计划。

由于齐国的主力已经被消灭,而且其他盟国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所以就不会干涉燕国下一步的行动。乐毅决定用燕国自己的军队长驱直入,打到齐国的腹地中去。形势果然和乐毅估计的一样,燕国军队势如破竹,横扫齐境,“六月之间,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齐国几乎全境被攻破,最后只剩下下莒和即墨这两城,也就是这两座城池给了齐国翻盘的机会。

齐湣王最终也自己把自己给作死了:

“齐王出亡之卫,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

齐湣王这时手上应该还是有点实力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然卫国和邹国鲁国小诸侯国不会对他这么客气。但是他在逃命的过程中还是不愿放下大国国君的架子,盛气凌人,使那些小国不敢收留这位爷;而遇到对齐国国土怀有野心的楚国将军淖齿,他却当成救命的稻草,拜为齐相,最后反被淖齿杀掉。

在齐湣王这段历史后面,司马光特意加了几段特别长的篇幅,来对此进行评价和借题发挥:

荀子论之曰:国者,天下之利势也。得道以持之,则大安也,大荣也,积美之源也。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湣、宋献是也。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这几段,主要的观点就是:

1, 国家是时势造化,各种利益综合起来的产物,所以要管理好一个国家,就得因势利导,要符合道的要求,得道国家就会安定繁荣,失道呢就会有大的危机,倒行逆施给国家造成的危害比碌碌无为更加可怕。而齐湣王和宋献公就是典型。

2, 义立而王。

义一般和仁连在一起用,也就是仁义,实行仁政,采取人心所向的政策,举义士,举义法,举义志,这样才能上下一心,才能王天下。

3, 立信而霸。

霸和王一般都是对立的,这里应该是作为一个次一级的选项。在德和仁义都有所不济的情况下,如果采用明确的赏罚制度,采用条文分明的法令,让老百姓做到有章可循,这样也可以成就一番霸业。

在两种立国方式之外,最不可取的就是以权谋立国,这样就会人人自危,为了自保而互相欺诈,陷入一个互相猜忌的恶性循环,国无宁日。

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齐民喜悦。乃遣左军渡胶东、东莱;前军循太山以东至海,略琅邪;右军循河、济,屯阿、鄄以连魏师;后军旁北海以抚千乘;中军据临淄而镇齐都。祀桓公、管仲于郊,表贤者之闾,封王蠋之墓。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馀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馀人。

这是乐毅在齐国采取的安抚政策。燕国在战国七雄中应该算是最弱小的一个,地处边陲,经济也不发达。但是齐国却是最富庶的,有沿海的鱼盐之利,经济一直就很发达。而这次燕国抓住时机,以弱胜强,并且一举拿下齐国绝大部分国土,就像一条蛇吞下了一头大象,如果不处理好,这头大象会把燕国活活撑死。

所以乐毅的这些安抚政策都是为了消化齐国而做的:比如约束燕国军队不扰民,免除苛捐杂税,收买齐国士人和老百姓的民心;尊崇齐国的先贤桓公和管仲,承认齐国的传统;另外就是和其他盟国安顿好齐国的边境,让局势稳定下来。

乐毅一直围着即墨和莒城不打,主要原因应该不是打不下来,可能是处于综合的考量:如果一举灭了齐国全境,燕国的国力和人口又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把齐国消化掉,这样一来齐国的国人肯定会聚集起来造反,到时齐国国境内就会遍地开花,还不如让这些反抗燕国的力量集中在即墨和莒城两地,围而不攻,这样还更省事。

另外,如果燕国一举把齐国灭了,其他诸侯国肯定不会坐视不管的,燕国起兵的借口是为了报齐国杀父之仇,所以大家都支持。但是如果燕国要把齐国给吞了,立马就会变成战国第一强国,这样其他国家就会反手过来联合一起对付燕国。

另外楚国也一直对齐国垂涎三尺,也不会看这燕国把这块肥肉独吞的,凭燕国的实力,是没有办法和楚国还有其他诸侯联盟对抗的。

所以,留着即墨和莒城两地,围而不攻,这样就为燕国慢慢消化齐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给了齐国反抗者保留了希望,和集中宣泄仇恨的出口,另外也不给其他强国介入齐国的借口。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计划,怪不得诸葛亮一直自比管仲乐毅,应该是很推崇乐毅的。

接下来就说到田单复国了。

田单之前是临淄市掾,不算什么大人物,一直也默默无闻。他进入人们的视野是安平之战,他让他的族人在逃亡的过程中用铁皮包车轴,这样车轴在剧烈的逃亡路上就不容易断轴,被燕国军队抓住。

到了即墨之后,由于齐国国君被杀,王公大臣们也死的死,逃的逃,即墨主事的官员和守将都战死了,群龙无首。而田单由于他在逃亡路上表现出的远见和智慧,被大家推举为主事人。这也算时势造英雄,田单从此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普通人,成为力挽狂澜,以孤城复国的英雄。

田单拯救齐国主要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就是用反间计,离间乐毅和新上位的燕王的关系,使他们君臣产生裂痕。燕王果然中计,用骑劫代替乐毅领兵攻齐,乐毅为了避祸出走赵国,这样就大大动摇了燕国的军心。

燕王用骑劫代乐毅本来就是为了速胜的,所以骑劫采用的战略就和乐毅完全不同,这样就落入了田单设下的陷阱。

另外就是用著名的火牛阵打破燕军,并杀了燕军主将骑劫。彻底扭转战局,并将燕军赶出齐国,帮助齐国复国成功。

燕国和齐国的这一场战争,造就了两位大功臣,乐毅和田单,他们都有功高盖主的嫌疑,在这一卷中的结局却大不一样:乐毅被新燕王猜忌,避祸出走赵国,田单也因为功高抢了齐襄王的风头而被打压,但是最终在他的运作下最终化解,并坐稳了齐国的相位。

我个人认为原因有:

他们面对的国王,上级不一样。

乐毅和燕昭王的关系就很铁,昭王基本上是以举国相托,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所以反间计对于他们的信任度来说,就没有缝隙可钻。但是新燕王,之前就跟乐毅关系不好,而且本身对于乐毅的战略也不能理解,官二代出身,也没有像燕昭王一样经历过国仇家恨,九死一生的历练,所以新君上位,为了立威,就拿乐毅开刀。

齐襄王也算是在民间流落了一圈,所以还是能了解他的王位基本上是靠田单帮他抢回来的,不然他还得隐姓埋名做苦力。再说凭田单的威望和实力,如果不是束手就擒的话,齐襄王还真不一定就能把田单给拿下。

另外处境不一样。

乐毅是长年征战在外,再加上当年的交通也不便,新燕王上位后,他们的交流应该不多;他也没有时间腾出手来处理和燕王以及燕王身边人的关系。另外他的家眷估计也都在燕国,所以当燕王临阵换将的时候,他也只是逃到了赵国,而没有采取什么反抗的行动。如果凭他在军中的威望,和打下整个齐国的军功,他要想就地自立为王,燕国还真没有多少办法来对付他。而燕王的猜忌也最终葬送了全歼齐国的大好局势,也转眼又回到起点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1077902.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