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秋季节的到来,天气逐渐转凉,人体内的阳气也是呈内敛及下降的趋势,通常我们认为只要多穿些衣服就能抵御寒冷,然而衣服虽多只能治表,想从根本上祛除寒湿病毒,需要增强身体里的阳气才能少生病、多健康,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
古人将太阳称为“天之阳”、艾称为“地之阳”,阳气乃生命之根本,所以固生阳气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艾灸了。
养背就是养阳
寒性体质易致癌,秋冬天气又寒冷,养生离不开养阳。背部是一个非常好艾灸部位,脊柱两旁是贯穿全身的足太阳膀胱经,各脏腑的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
从颈椎到尾骨这段距离,贯穿着总管一身阳气的督脉,但这个督脉最容易瘀阻——督脉上有两大寒气进口: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命门穴(第二、三腰椎棘突间),可艾灸大椎穴和命门穴排寒提升阳气。还有说法是,颈椎1-3节称作“风寒关”,腰椎3-5节称作“寒冷关”,胸椎5-8节称作“气血关”,进行整个督脉的艾灸,可驱寒振阳。
哪类人群适合艾灸?
对于所有人来讲都可以艾灸,尤其是对于寒性体质的人是再好不过了。
我们都知道寒性体质易患癌,而秋冬季节70%左右的人会怕冷,简称为畏寒肢冷。另外也会出现少气懒言、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还有气短自汗乏力等等一些阳虚的症状。所以说在这个季节适度的做一些艾灸的自然疗法,是特别有好处的。
还有一类人群,小孩也可以艾灸,风寒感冒、咳嗽、腹泻、厌食、慢性鼻炎、小儿哮喘、发育不良、小儿夜啼等都可以用艾灸来调理。但儿童艾灸要谨慎进行,不要自行操作,防止造成伤害。
艾灸时,不要忘记这几个大穴
如果说夏季做艾灸是锦上添花,那么秋冬季节艾灸则是雪中送炭了。
秋冬季是感冒、腹泻等疾病的多发期,对于感冒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艾灸应灸肺经和膀胱经上的穴位,如肺俞、风池等。
对于消化道疾病,艾灸则应选择足三里、梁丘、三阴交等穴位,其中梁丘穴有调理脾胃的作用,它是调理胃肠病痛的名穴。
丰隆穴可以缓解头痛、眩晕、咳嗽痰多等症状,除此之外,还有健脾祛湿的功效。
艾灸期间注意事项及禁忌
艾灸虽然是一种非常好的升阳方法,但在使用的过程中,有着诸多禁忌,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 饭后不宜艾灸,艾灸过程中多喝温开水;
②每次艾灸15分钟至20分钟,时间不宜过长,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宜过短,以免影响疗效;
③ 临床上施灸的先后顺序:先灸背部后灸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当然特殊情况下可酌情考量;
④ 艾灸后,局部气血运行比较快,毛孔开张,此时避免用风直吹、避免洗冷水浴,隔几个小时再洗澡,注意保暖;
⑤ 处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醉酒等状态不宜艾灸,要保持心情宁静和缓。
艾灸不仅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
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虽然艾灸的作用很多,但由于个人使用方法及艾灸的穴位不同,同时加上每个人体质的区别,在效果上也会存在差异。只有科学地进行艾灸保健,才能达到温通经脉、补肾温阳,固护脾胃、调和气血的目的,建议大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艾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44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