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马岛战争,以逸待劳的阿根廷必然输给万里远征的英国

马岛战争,以逸待劳的阿根廷必然输给万里远征的英国

1982年4月至6月之间,一场著名的现代战争在南半球一个起初并不知名的小群岛打响。

在这片阿根廷人称为“马尔维纳斯群岛”而英国人称为“福克兰群岛”的小岛群(以下简称“马岛”)周围,英阿双方派出了近10万人的各类部队展开了74天的争夺,并最终成为现代战争和国际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

看似同为西方阵营的英阿两国为何要大打出手?国际谈判机制为何最终失效?这场战争对现代国际关系又有何启示?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还是要从马岛争端的历史根源说起。

新仇旧恨:殖民浪潮与马岛争端

马岛由东西两个大岛和一连串的附属岛屿组成,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其大体位置接近阿根廷大西洋海岸最南端,距离海岸线约为500公里。这片身处南纬50度以上的小群岛的气候可以用凄风苦雨来形容,人们甚至能在岛上看到企鹅。


马岛地图。 图片来源:Eric Gaba

有文献支持的最早登岛者是1690年的英国船长约翰·斯特朗,“福克兰群岛”这个名字出自于斯特朗的命名。随后,法国人陆续来到了这片岛屿并在1706年将其命名为“马洛易内群岛”,这便是西班牙语中“马尔维纳斯群岛”名称的来源。

西方列强在大航海时代中的你争我夺早已不是新鲜事,1765年英国正式占领马岛并且谋求建立起有效统治,而西班牙人则对岛屿持续申索,直到1774年英国人以经济价值不足为由撤离后占领这一地区。

不过,1806年拿破仑横扫欧洲西班牙让英国人又看到了机会,这次英国人并没有占领已经被西班牙放弃的马岛,而是直取西班牙在南美大陆的心脏城市布宜诺斯艾利斯,同时英国人认为西班牙对于马岛的统治已经结束。


马岛上的企鹅。 图片来源:Ben Tubby

1810年,阿根廷独立运动爆发,新建立的“拉普拉塔联合省”(阿根廷前身)在1816年宣布独立并且宣称继承西班牙在马岛的主权。但是,在19世纪已经独步天下的大英帝国在1833年重返马岛并且建立起有效统治。

此后150年间,阿根廷就马岛问题向英国反复提出抗议,而英国则认为这里是探索南极的绝佳中转点且蕴藏丰富的石油资源,将谈判一拖再拖。与此同时,马岛上几乎全部出身英国的移民群体也让阿根廷看不到什么和平收回的希望。

终于,时间来到了1970年代末,和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而战争的火药味则变得愈加浓重。

大打出手:“潘帕斯雄鹰”的出击与折翼

1970年代末的英阿对于马岛问题本来还抱有谈判希望,但是局势的变化却让双方走上了武装冲突的道路。

1982年,阿根廷新任总统加尔铁里正式就任,积极与美国改善关系的他虽然一度出尽风头,但是阿根廷堆积如山的经济难题以及与智利的海峡争端都让他感到焦头烂额。如果要在有限的任期内稳定局势,一场军事胜利或许就成了凝聚人心的最好选择。


阿根廷强人加尔铁里。 图片来源:Alchetron

在外交谈判中,坐在阿根廷对面的英国一直采取顾左右而言他的拖延政策,而此时时间已经逼近英国人占据马岛150周年(1833年-1983年),阿根廷已经没有耐心继续等下去,登陆作战随即在1982年4月1日正式打响。

心怀大国情绪的英国人原本以为阿根廷就是打打嘴仗,英国派驻马岛的总督莱克斯·亨特原本还叫嚷要把“第一个敢降下英国国旗的阿根廷人送去见阎王”,但是面对庞大的登陆部队他只得率领手下不到100名陆战队员乖乖缴械投降。


马岛英军守备部队向阿根廷军队投降。 图片来源:《惊心动魄一百天:马岛战争》

不列颠确实早已不是当年的大英帝国,但是阿根廷人似乎低估了英国人的战斗决心。英军在4月5日马上派出60余艘舰船组成特混舰队,“无敌号”和“赫姆斯号”两艘主力航母赫然在列。他们远征1.3万公里并于月底抵达马岛对其进行海陆空立体封锁,随后在4月25日攻占了马岛东侧的南乔治亚岛。


英军万里行军示意图。 图片来源:Kallgan

从军事角度看,加尔铁里在发起进攻时并没有做出细致完善的考量。阿根廷海军相比于英军劣势非常明显,路基空军前往马岛也几乎达到了最大的作战半径,与此同时,其数量占优的陆军大部分也只不过是入伍不久的新兵。

但是,此时另外一件重大的事情真正让阿根廷人有了五雷轰顶的感觉:4月29日,美国大使馆官员向加尔铁里表示美国决定对阿根廷实施制裁,这让加尔铁里明白,原来英国在美国心中比自己更重要,阿根廷被美国无情出卖了,这成了整个战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英军“无敌号”航母。 图片来源:Charles E. Hill

美国等西方盟友的支持让英国人开始了更大的攻势,英军宣布对马岛周围200海里的海空实施全面封锁。在接下来发起的“黑羚羊行动中”,英军出动“火神”轰炸机向马岛上的阿军机场展开进攻,同时阿根廷第二大战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也被英国“征服者号”潜艇击沉。

主力战舰的沉没让阿根廷海军从此当起了缩头乌龟,加尔铁里恼羞成怒但是海军却不听使唤,制海权的旁落使得阿根廷人只能用空军发起反击,而他们确实也让英国人吃了不少苦头。

英国特混舰队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预警机的参与,这使得其远程对空探测能力有限,只能用少数舰艇抵近对方进行侦查。5月4日,负责侦查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阿根廷空军发现,阿军“超级军旗”攻击机立即对其发动攻击,“飞鱼”反舰导弹精确命中“谢菲尔德号”并将其击沉。

虽然损失了一艘新锐舰艇,但是英国的海空优势却并没有因此而动摇。长时间的封锁让阿根廷马岛驻军无法得到有效补给,英阿空军在岛屿周边不断厮杀时,阿海军的不作为让驻守海岛的陆军部队士气越来越低下。


阿根廷官兵投降。 图片来源:Ken Griffiths

从5月中旬开始,阿空军在继续击沉英军“考文垂号”驱逐舰等舰艇的同时也付出了近百架飞机的代价,独木难支的阿军已经难以为继。5月27日,英军开始登陆马岛,阿军总共9000余名士兵在6月14日正式投降,马岛战争以英国胜利而告终。

最终,阿根廷军队649人阵亡,1657人受伤,11313人沦为战俘,损失各式飞机约100架,舰船9艘;英军则付出了255人阵亡,775人受伤的代价,损失飞机35架,舰船7艘。



马岛战争,虽然规模有限,却在现代海军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由于二战后的国际格局与关系变迁,很少发生两个国家之间爆发的现代化海空对战。马岛战争的特殊性,让其在之后数十年里,成为了各国海军发展的启示录。

虽然拥有主场优势的阿根廷海军,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都躲在港口不出。但仅仅是对面的皇家海军本身,就值得所有人仔细观察一番了。



70年代末 退役前夕的皇家方舟号航母

当时的皇家海军,受到70年代开始的军费预算削减影响,规模与实力已大不如前。在北约集体防御的大框架下,他们逐渐成为北大西洋海区的反潜舰队。海军的大部分舰船设计,都倾向于反潜优先。出现在马岛战场上的郡级驱逐舰、利安达级护卫舰、女将级护卫舰和大刀级护卫舰,全都是这种思维下的产物。连原本作为新航母带刀侍卫的82级防空驱逐舰,都装备了反潜导弹。



21型女将级护卫舰 典型的反潜军舰

由于皇家海军预设的未来主战场,大都偏向远海。所以在有美国航母编队与自己空军掩护的前提下,他们很难遭到普通短程攻击机的干扰。唯一可能面对的空中威胁,就是苏联海军的大量远程轰炸机与反舰导弹。所以,他们又出品了82级驱逐舰的简化版本--42级。舰上装备的海标枪区域防空导弹,就以高空高速目标为主要作战对象。



42型驱逐舰上的海标枪防空导弹

在马岛战争中,首批服役的3艘42级驱逐舰,就和1艘82级驱逐舰与无敌号航母一起,程度了舰队区域防空的中坚。他们一共装备了5部双臂的海标枪导弹发射架。



只建造了1艘的82型驱逐舰

至于已经被空军挤压掉的航母与舰载机部队,则被海军以各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勉强保存下来。以直升机反潜巡洋舰名义开工的无敌号,就是这种无奈的体现。在70年代已经成为直升机登陆突击舰的竞技神号,也被重新改装回航母。除了反潜所必须的直升机外,用空军的鹞式飞机升级的海鹞战斗机,成为了舰队防空圈的最外层。

至于没有受到冲击的核潜艇部队,由于在海空作战中的作用实在是有限,这里就不多提及。



搭载海鹞战机奔赴南大西洋的无敌号航母

总之,当时的皇家海军已经成为一支专攻反潜的护卫大队。有限的防空能力,就依靠早期海鹞战机发射响尾蛇飞弹、几艘区域防空舰上的海标枪导弹和大刀级护卫舰上的海狼近程导弹支撑。大批50年代开建的老船,则还在使用过时的海猫导弹自保。

当然,这样的水准以70年代-80年代的眼光去看,仍然是国际领先水平。需知当时大部分国家的护卫舰,还都不将防空导弹视为必备配置。



已经落伍了的海猫防空导弹

在后来爆发的战争中,皇家海军脆弱的防空网络,在失去体系支持的情况下,频频告急。

由于没有任何预警飞机可用,2艘航母上的海鹞战机无法在待命中,随叫随到。早期的海鹞FRS1型,仅仅装备了射程较近的响尾蛇导弹。不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区域拦截效果堪忧。所以,装备海标枪导弹的42级驱逐舰,就必须在防御圈的最外层,担任预警雷达站功能。



正在巡逻的海鹞FRS.1战斗机

然而,作为一款削减军费的产物,42级驱逐舰的武器装备也不全面。当阿根廷战机分批次的进行低空突袭时,应付高空目标为主的海标枪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哪怕海军已经为她们配备了有海狼导弹的大刀级护卫舰保护,也顶不住多批次敌机的轮番攻击。没有进程防空导弹和近防炮的42级,就在马岛战争中击沉2艘,击伤1艘。



惨遭击沉的42型 谢菲尔德号驱逐舰

当英军的战线逐步靠近马岛海岸,大量的军舰需要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这些护卫舰也在阿根廷飞机的突袭中,损失惨重。包括2艘女将级护卫舰在内的不少船只,非沉即伤。

可以说,皇家海军在马岛战争中赢的并不轻松。他们的设计与训练需求,都与南大西洋的战场,格格不入。但他们还是为同时代及后来的海军观察家们,争取到了非常可靠的教训。当数艘皇家海军战舰沉入南半球的冰海,启示的意义也就开始发挥影响。



老旧的郡级驱逐舰

第一个启示就是航母的重要性。如果不是2艘轻型航母与上面搭载的海鹞战斗机,英军在马岛的战斗就根本无法进行下去。虽然因为自身技术限制,海鹞的拦截效率不高,却还是创造了22:0的辉煌战绩。当这些亚音速的垂直起降飞机,在一次次缠斗中击落对手超音速的幻影3时,全球海军才再次意识到航母的重要性。也理解了有比没有就是强的真理。

战后,许多中等国家都开始依靠采购鹞式飞机,建立小型航母战斗群。印度人在1986年率先跟进。西班牙与意大利则在80年代末也如法炮制。连没有需求的泰国,都在90年代进行了玩票性质的尝试。甚至还有苏联这样原本不削于玩航母的国家,也搞出了放大版的滑越式航母。至于纸上谈兵的国家,那就更多了。



在演习中与美军F/A18大黄蜂伴随飞行的印度海鹞战机


1986年 马岛战争中的英军旗舰竞技神号被卖给了印度海军


已经开始海试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

英国人自己也在90年代,将海鹞升级为更新的FA2型。通过改装雷达,让其具备了发射AIM120导弹的能力。这样,垂直起降的战机就有了超视距空战能力。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其他欧洲国家,也在21世纪初进行了类似升级。而已经开始步入服役期的F35B战斗机,则将为海鹞当年开创的领域,打下更为广阔的天空。



具备超视距空战与空中加油能力的海鹞FA2


全新的F35B战机

战争后期,英军已经将雷达搬上了海王直升机,弄出了全球第一款预警直升机。虽然这种权宜之计在当时仅仅具备预警能力,但在后来的历次升级中,更新款的预警直升机,也具备了初级的空中指挥能力。近期开始服役的EH101预警直升机,也是这些先辈们的后裔。



海王预警直升机


更新的EH101预警直升机

针对舰队区域防空的漏洞,皇家海军在战后就开始了多种改进。首先是给42级驱逐舰装备了密集阵近防炮,让其在近距离内还有反抗能力。

同时,通过软件和雷达的升级,使海标枪导弹具备拦截掠海导弹攻击的能力。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英军的42级驱逐舰就用海标枪导弹,拦截了伊拉克军队发射的陆基反舰导弹。这也是迄今为止,防空导弹拦截反舰导弹的唯一实战案例。



退役前的海标枪导弹 已经具备了拦截各种无人机和巡航导弹能力

至于传统的发射架模式,也在战争中暴露了火力与反应速度的不足。80年代末期,美国海军率先用著名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替代了原先的MK26双臂导弹发射架。为战舰配备垂发系统,也就成了今天所有海军主战舰艇的必备。皇家海军在近10年内服役的新型45级驱逐舰,也是吸取马岛教训的结果。



装备垂直导弹发射系统的45型驱逐舰

另一款在马岛战争中表现不错的武器,也得到了发展。大刀级护卫舰上的海狼导弹,击落了多架企图攻击舰队的阿根廷攻击机。战后,这款导弹马上取得了所有过时的海猫导弹。90年代服役的23级护卫舰,则装备了垂直发射系统,让导弹在无死角情况下,反应速率更快。近期,更新的海受体导弹出炉。顺着海猫-海狼的发展历程,一路向前。



垂直发射海狼近程防空导弹


已经试射成功的海受体防空导弹

最后,皇家海军开始为战后建造的22级与23级护卫舰,配备114毫米主炮。因为马岛战争已经证明,海军在对岸支援作战时的火力输出,依然非常要紧。114毫米主炮在海战中的作用可能越来越小,但在对付陆上目标的轰击时,还是威力十足。最新设计的26级护卫舰,则将把主炮换成口径更大的127毫米。而美军新兴的朱姆沃尔特级巡洋舰,也有革命性的电磁炮武器。



后期版本的22型护卫舰 装备了114毫米主炮


开工建造的26型护卫舰 装备了127毫米主炮

在其他小细节方面,英国人提供了足够多的人生经验。各国海军都意识到,不能继续使用节约成本的铝材料来建造军舰。否则一旦被导弹击中,铝材料会以非常快的速度燃烧,造成船员损管的不利。



今天英联邦系海军都为水兵配备了专门的战斗服

舰上水兵的制服,也不能再用尼龙等化纤材料制作。因为化纤材质非常有助于燃烧。在危机情况下,对士兵个人的伤害巨大。所以在马岛战争后,各国海军都为士兵配备了防火材料制作的战斗服。

今天,距离马岛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整整30多年。但马岛战争的影响,依然在继续生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80120.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