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做人做事,都要想着先做人再做事的道理,要仁德以事,以德服人。
商鞅变法的成功,那是全中国人基本全都知道事情,商鞅变法才使得使得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笑道最后,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商鞅最后的结果却是恨遭而死。这样的结局按照常理是不应该出现的,但是仔细品读除过课本外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商鞅其实有三件事彻底让秦国百姓失望甚至要致他于死地。
(商鞅)
我们要先知道商鞅本人其实是卫国人,之后被秦孝公看中来秦国展现自己。在秦国推行了法家思想治国,这也是商鞅没得善终的一个开始。商鞅变法中的一件事就是什伍连坐法,这样的制度可以说完全是秦国百姓噩梦的一个开始。
什伍连坐法主要就是分五家人唯一户,十家人为一户,并且不管这五家或者十家的人再多,只要其中一家出现一个人犯罪,那么整个一户中的所有人都要受罚,这样就将"告密"给制度化。我们可以想象,具体生活中那是隔墙有耳的,只要你稍微说错话或者做错事,那就是会立马被人举报。至于为何举报,那就是今天你不举报,明天就剩下被举报,可见当时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秦国人只能人人自危。
(商鞅力排众议变法)
这样的制度在当时百姓心中留下的印象可想而知,也更加明白他们会对商鞅的一种态度。商鞅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牵制舆论,人人道路以目。在大街上遇见了不敢交谈只能目光交流,这样的环境压力在十年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在商鞅变法推行十年之后秦国社会发展与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这时以前不同意变法的人却进京上书大夸变法的好。
这样的事情我们现在只可以说是正常,政治的变革总是不会一帆顺利,只要最后的结果是好的那就会有人支持。可以商鞅却不这么认为,商鞅以:此节乱法之民将进京说好的那些人全都发配边疆。这就使得底下的百姓更加不解,说变法的好会受罚,说变法的不好更要受罚,这种折磨怎么可能使人忍受。
在这期间我还有一个刑法要强调,商鞅变法之所以在当时秦国顺利进行,除了秦王的支持以及国家权力的推行,还有就是商鞅退出的法律的严酷。就在秦国渭水边上处决的囚犯,数量多到可以使渭水变红,古人的说法虽说有些夸张的意思,但还是证明了当时商鞅变法的残酷,所以百姓不敢造次。
商鞅的第三件事就是信誉不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品有问题。商鞅立功不义,虽然给自己建立了功勋却是因为欺骗老友而得来所以当时人们都觉得此事可耻。在秦孝公21年也就是公元前341年时,赵国与齐国一起攻打魏国,在这之前的一年齐国已经攻打魏国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
这两仗打的魏国那是元气大损,于是商鞅就趁机请求秦孝公让他率兵攻打魏国,秦孝公同意之后商鞅率军与魏军开始对垒,而对垒的魏军将领就曾经商鞅的老相识公子卬,俩人曾经是古交据说友谊还算可以。于是商鞅就派人给公子卬送信说:我们之间开战我于心不忍,不如我们各自上报自己的君王说明情况,基于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就把兵准备撤退把。公子卬看了信之后就表示同意了,于是双方上报各自君王之后就开始准备撤退。
(公子卬影视)
这是商鞅这个有心计的人在双方开始撤退时,又给公子卬送信说他们两人已经好久没有见面,不如约定一个地点双方见个面叙叙旧,大概就是多年未见的至交相互看望一下对方的意思,公子卬也答应了。可就在公子卬赴宴的时候商鞅提前埋伏好,抓住公子卬极其手下。并且下令对魏军突袭,魏军没有领袖当然战败,委会我不得不割地求和,于是此战秦国得到了西河之地,商鞅本人也是立大功一件。
商鞅此战为了得到的就是自己可以建立军功,因为秦国当时法律有自己制定封侯的要求就是要建立军功,所以此战之后商鞅被秦孝公封为秦国大量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虽然商鞅此事在秦国立了大功,但是商鞅本人是彻底的没有了信誉。这样的事情在人们眼里那就是胜之不武,是一种欺骗的行为,从这之后商鞅就是臭名远昭了。
(商鞅最终的结果)
历史学家司马光当时就是对商鞅此时写进《春秋无义篇》,这也是变相的对商鞅的一种评价。做事那只是眼前的利益,做人却是一辈子需要用心经营的,商鞅为了利益而没有做好一个人。这就是商鞅生前的第三件事,通过回顾商鞅的三件事,这就决定商鞅注定不能善终,人在做,天在看,付出的与得到的一直都是非常的合理的。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百姓法律意识不够强烈,因为不越不够强烈,那就心里会越来藐视法律。于是秦国当时变法之后许多人公开请示,甚至公然违背法律,这些人就是抱着法不责众的心里来挑战商鞅。秦孝公在当时遇到此事表现的相当稳重,他将此事全权交给商鞅处理。
商鞅在处理此事不但要解决问题更是对他的一种考验,于是他就将犯法的所有人全都依法处决,这样就是当时为何会染红渭水河。要说一般人犯法那就是依法执行,但是在秦孝公六年刚刚被任命为左侍长的商鞅在之后一年遇到了太子犯法,要知道此时的太子仅有两岁,虽然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太子应该是在秦孝公十四年犯法,但是就算是十四年太子也不到十岁。
商鞅面对这个考验也可以说是一直是刚正不阿,虽然他腹有心机,但是执行处罚还是一律执行。太子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谈何犯法可言?而且太子还是将来的皇位继承人,于是商鞅不管是因为太子是被人教唆还是指使,还是处罚了太子的老师。这样的做法也算合理,要知道当时太子的老师可是秦孝公同父异母的兄长,所以商鞅执法不管是百官还是平民,全都是一视同仁。
(商鞅变法)
结束语:以恩德待人者昌,以武力待人者亡。这不仅仅是为官为君之道,也是为人之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561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