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开始着手进行改革,以“自强”和“求富”为口号进行了一场大规模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但这是一场在维护封建皇权的前提下进行的改良运动,没有改变政治体制。整个大清就像是一轮正在落山的太阳,积重难返。
从1861年登台到1908年去世,慈禧是这48年间统治清朝的绝对权威。这些年间,大清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战败、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等大事。慈禧把维护个人权威和享受放在首位。为了过60大寿,在甲午海战爆发的当年,她不惜挪用海军军费重修颐和园。图为宫中的慈禧。
大清名义上的皇帝是光绪。1874年,同治帝驾崩,在争权的斗争中,年仅四岁的载湉在慈禧的运作下登基,年号光绪。他一生受制于慈禧,从未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负。1894年,光绪24岁,不知战争为何物。从帝师翁同龢到军机处,绝大多数是文官,很少有人打过仗。图为光绪画像。
军机处是清政府的中枢权力机关。从1861年到1884年,掌管军机处的大臣是恭亲王奕 訢。他同时掌管总理衙门,主张开明和开放,是洋务运动在中央的代表。1884年因中法战争失利被革职,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后才被重新启用,再次掌握了清政府的军事和外交大权。图为奕 訢,恭王府花园内假山。
在恭亲王奕 訢赋闲的10年,直到甲午战争爆发,领班军机处的是礼亲王世铎,掌管总理事务衙门的是庆郡王奕劻。二人都庸碌无为。1885年,清政府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光绪生父、醇亲王奕譞掌管,实权为李鸿章所握。奕譞逝后总理海军事务大臣由奕劻接任。图为奕劻。
同亲王们不同的是,汉人李鸿章打过仗。他率领淮军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在甲午战争之际,这位洋务运动的领袖,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理所当然地成为统帅。图为1886年,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譞(中)、李鸿章(右)、帮办海军事务大臣善庆巡阅北洋海军时在天津合影。
到甲午战争前,主张洋务运动的清政府大员曾国藩和左宗棠已经辞世。剩下的除了李鸿章,还有张之洞。张之洞在对外战争中一贯坚持强硬态度,无论是中法战争还是甲午中日战争,他都是主战派。图为张之洞与英国军官合影。
尽管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族大员,甚至帝师翁同龢也是汉人,但清朝的统治大权仍然掌握在满人手中。他们一直对汉族人实行愚民政策。图为满清官员一家。
无论满汉,清朝大多数官员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缺乏现代政治、经济常识。贪污、受贿成风,冗员甚多。即使是在鸦片战争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清帝国朝野上下都把“以夷变夏”看作离经叛道的滔天大罪。图为1870年代,坐轿子的官员及轿夫。
19世纪70年代官员审案的场面。摄影:桑德斯
【民间困苦 民众不关心国家命运】近代以来,泱泱大清逐渐衰退,到处充斥着裹小脚、无所事事、丑陋奇怪的人群,被西方文明视为未开化的野蛮之国。
科举制度僵而不死是晚清社会发展迟滞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出现了一些新式学校,但大部分青少年仍把传统的旧式教育和科举视为正途,宝贵年华都消磨在学习落后于时代几百年的知识上去了。图为1870年代私塾里的学生。
对于民众来说,大清国是皇家的私有财产,百姓只需缴纳国税,无需对“国家”负有政治责任。民众不懂得关心国家的命运,他们关心的只是生计。当清政府遭受外来侵略时,偌大的国家没有支援战争的民间组织力量。图为1870年代江西九江街头。摄影:约翰·汤姆逊
泱泱大清逐渐衰退,到处充斥着裹小脚、无所事事、丑陋奇怪的人群,被西方文明视为未开化的野蛮之国。尽管这张照片是摄影师雇用一些中国人专门摆拍的赌博场景,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赌风之盛。
更让有识之士揪心的是,鸦片流毒中国﹐吸食者日众﹐使广大人民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人民日益贫困﹐社会购买力萎缩。在有些民众眼里,鸦片比战争的胜负更为重要。
满清对犯人采取严厉的镇压手段。剥皮、腰斩、车裂、凌迟、烹煮等等,这些听起来令人战栗的名词,都曾经用在犯人身上。这些刑罚野蛮而残酷。图为1888年,戴枷锁的犯人。
砍头是清末酷刑之一,比砍人更令人发指的是“凌迟”,将人体上的肉一刀刀一片片割去,让受刑人在痛苦中慢慢死去。凌迟被西方文明斥为最原始的野蛮。图为人们围观被砍头的犯人。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学习西方,他们中有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王韬、冯桂芬、郑观应等,随之兴起洋务思潮。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20年后,部分清政府官员终于提出了洋务运动的主张。图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407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