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大秦天王苻坚挑起摩擦,前后历时七年之久,在南下的过程中,大小战役皆是前秦败多胜少,苻坚的胜算就是数量庞大的陆军碾压,磕磕绊绊赶鸭子上架地将战线推到淝水河畔,东晋将领朱序,在襄阳防御秦军一年有余,终因寡不敌众,投降前秦,朱序将所掌握的秦军情报详细地汇报给东晋,于是才有了此名垂青史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当年曹操来到赤壁,清醒地意识到吴军擅长水战,曹军擅长陆战,面对眼前的江河屏障,吴军绝不会舍长取短地与曹军陆地大决战,于是成竹在胸的曹操耐心地操练起水军,结果依然是战败。相比较好大喜功的苻坚,可没有曹操的城府,一心要速战速决。降将朱序充分看清了秦晋形势,于是献计让秦军后撤腾出决战场地,苻坚一定会同意,因为东晋显露出一个破绽:
东晋渡河过程中,秦军就会半路劫杀,事半功倍。朱序太了解秦军和苻坚的小心思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苻坚以为捡了个大便宜时,只要秦军后撤,朱序就里应外合地高喊“秦军败了!”制造假象,不明细里的秦军势必大乱阵脚,此时晋军从容渡河后就会发现,兵败如山倒的秦军相互踩踏致死将会不计其数,到时过河后的晋军就可以从容收割粮食了。最后果不出所料,一切都是按照朱序所想而进行着,东晋精锐势如破竹,秦军如惊弓之鸟一般,呜呼哀哉。
总结淝水之战失败原因,要从两方面分析:前秦方面和东晋方面。
前秦方面:
第一,连年征战,秦军厌战情绪高昂,只是众将在陪着老大苻坚一个人自娱自乐而已,大部分士兵都没有国家利益概念,基本都是抓壮丁被强凑而来,归心似箭,再加上与晋军几仗下来胜少败多,都是指着用无数个“自己”的战死累积起来才能获胜,惨胜的心理压力和负担迫使每个士兵都呼吸急促、心有余悸。
第二,大秦天王苻坚错误的估计了形势,以为虚胖地统一了北方,是民心所向,南下攻击东晋是符合天意,虚假的繁荣令其膨胀,误以为统一天下唾手可得,苻坚最不怕的就是死人,只要能达到目的,一切都可以牺牲,更何况自己的本钱很充足,最失误的是没有用宋江去消灭方腊,而是养肥了宋江,自己主动去与晋军互相伤害。其实前秦内部矛盾一直都存在,只是眼下的胜利遮盖了所有残酷的现实,可是一旦崩盘,那持续发酵的矛盾就会井喷似的遮掩不住或是欲盖弥彰。
第三,秦军武力征服的北方各少数民族,并没有从内心深处征服,以为优待各民族首领便可为己所用,名义上的臣服也只是暂时栖身,实际上对于投降而来的鲜卑慕容垂和羌人姚苌等,当时并没有绝对实力可以将其消灭,双方达成暂时的合作意向,这只是权宜之计,各自打着各自的如意算盘,淝水之战真正正面对决晋军的皆是苻坚的嫡系部队,慕容垂和姚苌的部队只是在冷眼旁观地坐收渔翁之利,战败后只有苻坚大伤元气,其余异族部队完好无缺的等待吃腐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只可同甘不可共苦。
第四,苻坚军团在到达淝水以前,就与晋军对垒数次,战绩是胜少败多,无非就是人数碾压的车轮战,以耗时间和耗兵力来攻城拔寨,自己的士兵在身体素质和决胜心气上都明显弱于晋军,淝水之战,苻坚妄图速战速决,完全没有必胜的把握,反而被晋军所利用,被速战速决了,如果真是真刀真枪的陆地决战,晋军的精锐也不见得就一定输给三心二意的苻坚嫡系,和出工不出力的杂牌降兵。
东晋方面:
第一,东晋虽说只有半壁江山,苦苦支撑,但是气数未尽,仍有贤臣良将保驾护航,为华夏留种,抵御野蛮的北方异族,五胡乱华的惨剧深刻地刺激着东晋汉人敏感的神经,一旦战败,并不是更换统治者的问题,而是生与死的转变,这一刻同仇敌忾,全民直接或间接的参战,提供后勤补给,民心所向。
第二,谢安训练的北府兵是超高质量的精锐部队,保家卫国的信念支撑着每位士兵真正在战场上做到了以一敌十,冲在一线的是8万北府兵,为了避免亡国灭种惨剧的发生,后线整装待发的亦是不计其数,一旦战局失利,全民参战旌旗震天。
第三,淝水是天然屏障,东晋充分利用地利优势,做好充足的备战准备,又有谢安谢玄叔侄指挥得当,充分利用秦军内部矛盾的现成条件,再有功不可没的诈降朱序里应外合,将秦军的厌战和各部众心怀鬼胎的毒疮揭的体无完肤,于是一鼓作气成全了苻坚的速战速决,相互配合完美,结束了这场淝水之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60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