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受八王之乱的影响,西晋的国力直线下降,而北方的胡人乘机南下。骄奢淫逸的西晋朝廷丝毫不能抵挡住胡人的入侵,最终西晋被灭。
西晋灭亡后,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司马睿便是晋元帝,东晋立国103年便被刘裕取代了,刘裕建立了南朝宋,这便是南朝第一个朝代。在南朝宋之后,萧道成、萧衍、陈霸先又先后建立起南朝时期的另外三个朝代:齐、梁、陈。由于以上政权都位于南方,史称南朝。
在行政上,东晋及南朝都继承了汉末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南北对峙,导致原来的行政区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种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侨州郡县。
一、侨州郡县
侨州郡县的设立是东晋、南朝时期一个很显著的特点。要说清侨州郡县,我们就得从衣冠南渡说起。五胡乱华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残酷杀戮,使得北方民众纷纷逃往南方避难。
而317年,晋元帝重建晋朝后,北方汉人更是决心要迁徙到南方,不仅是普通民众,一些官僚、贵族、地主也带着家业向南迁徙。后人将这次移民称为“永嘉南迁”,也叫“衣冠南渡”。
这些从北方迁移来的流民主要定居在了荆、扬、梁、益等几个州内,总人数大约在七十万以上。除此之外,还有一少部分南迁的移民渡过长江后,继续向南,到达今安徽南部,甚至是福建、广东一带。
而从永嘉年间到南朝宋的一百多年里,南迁的汉人占到整个南方居民的六分之一,占原来西晋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以上。
这个数字还不包括没有在政府户籍上登记的那些士族地主的部曲与佃客。那么面对如此庞大的移民,东晋应该如何管辖呢?
当时东晋主要采取了两种办法来安抚这些侨民。为了能让南迁的北方民众安心,朝廷让原来北方大族的首领担任朝廷要职。
而且为了排除北方人的思乡情,朝廷在南方重新设置了州郡,并以原来北方的州郡名称重新命名,但是会在其前面加个“南”。320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附近设立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用以安置与他一同南迁的琅邪国一千多户侨民,揭开了东晋南朝设置侨州郡县的序幕。除此之外还有几个例子,比如北方有个徐州,东晋就在京口设立了一个南徐州,在江乘设立了南琅琊郡与南临沂县。
二、侨州郡县设立的原因
侨州郡县的出现,在当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正统观念
十六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戎狄入主中原、作天子的事。这对汉人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因此虽然东晋偏安一隅,但它仍是大家心中的正统朝代。
东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是当时人们共识。然而领土残缺,终究是东晋的心头病,于是在南方设立了侨州郡县,用来自我安慰,假装我东晋依然是领土完整的。
2、表明收复失地的决心
东晋设立侨州郡县的另一层意思,也是在向国民宣示收复失地的决心。东晋的意思是:北方行政区域的行政班子我还保留着,不久的将来,我将收复失地。
3、为了管理北方移民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宗族观念深厚,当时的北方移民不是一户一户单独迁徙的,而是以整个大家族为单位迁移的。他们到了南方后,也是抱成一团,且十分重视户籍、姓望,不和侨居地的土著民混杂。
针对这种情况,东晋朝廷也只得采取侨州郡县的办法,才能对他们实行单独管理。
4、东晋为了招纳北方的人才
当胡人南下时,司马睿等贵族南下避难,怎么看都是他们抛弃了北方的百姓。因此,东晋设立侨州郡县也是在宣示自己未曾忘记收复北方,借此笼络人心。整个东晋、南朝期间“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
三、土断
东晋时期,侨州郡县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一带。如京口、广陵附近,就侨置了徐、兖、幽、冀、青、并等州及其所辖的郡县。而在长江的中、下游与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南的区域内,侨州郡县的分布也比较密集。
大家可能想不到,这些侨州郡县在刚设置的那会儿,并没有实际管辖的区域,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土地。因为当时朝廷还在幻想很快就会收复失地,因此那时候的侨州郡县,只是一种临时寄居在南方固有行政区划之内的另外一套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
而居住在侨州郡县的侨民因为土地稀少,而享受着东晋朝廷给予的优厚待遇,如减免赋役租税。但是随着时间流逝,东晋始终无法恢复中原,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南方土著与侨民杂居,造成户籍混乱,使政府管理极为不便。
而且,随着侨民的繁衍生息,如果继续让侨民享受优待,政府根本无力负担,因此东晋用土断法进行改革。
从341年开始,朝廷废除了一部分侨州郡县,统计侨民户籍、人口数,开始征税。这就使得此后东晋不再有侨州郡县这种,有名无实的州郡县。这个改革政策的意义是重大的,统计出了隐匿人口,使得财政收入大大增加。
土断的意义在于,既使得侨州郡县成为拥有实土的政区,也使部分北方侨民逐渐土著化,原北方人与南方人之间的交流增多,国家更团结。一直到隋文帝统一天下,南北界线消灭,侨州郡县才彻底消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72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