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国的高铁路网布局来看,最重要的枢纽站点莫过于武汉、郑州和西安了,不过还有一座城市,在未来高铁路网逐渐成型之后,亦将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十里秦淮向来风月宜人,如今的南京,已经是全国高铁路网布局中最重要的枢纽之一,而在未来的下一轮布局中,随着长三角内部路网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其地位将更加举足轻重。
在中国现有的城市格局下,被认为能够有力撼动现有格局的城市,都被冠以了“新一线城市”之名(或者准一线、1.5线,含义基本相同)。其中高等教育实力雄踞全国第三,并且在地铁运营里程上高居全国第四、世界第六的南京,同样也是颠覆城市格局的有力候选者。
在高铁时代即将步入2.0版的年代里,金陵城更会以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高铁网络里最引人瞩目的城市之一。
南京的现有路网,已经堪称四通八达——沪宁城际、京沪高铁(沪宁段以及宁徐段)、宁杭城际、合宁客专以及宁安客专等诸多线路,令南京在长三角内部已经能够连通整个南沿江地区,以及杭州、合肥。
上海与南京之间的高铁客流可以说是全国最繁忙的,在之前的上海篇以及苏州篇中,早就已经提及这条即将于9月底破土动工的沿江城际铁路。这条沪宁间的第三通道,将会把太仓、常熟、张家港、江阴、金坛和句容等无缘第一轮高铁布局的经济高地,迅速地纳入第二轮布局,令南沿江地区的一体化和经济布局显得更加紧密。
至于北沿江高铁,在之前的南通篇、上海篇以及扬州篇中都有所提及,这也是继沪宁城际、京沪高铁沪宁段、沿江城际之后,沪宁之间的第四条大动脉。它们与连盐-盐通-沪通铁路、通苏嘉甬城际、盐泰锡宜城际,以及连淮扬镇城际一起,将会进一步加速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同时对于南京来说,这一系列完善的路网,也将建立属于自己的一小时、两小时通勤圈。
而宁淮城际铁路,也将会成为南京连通江苏北部地区,构建起江苏北部地区完善路网的重要环节。
在先前的文字中,笔者已经着重地提出,江苏高铁路网的最大遗憾,莫过于除徐州以外的整个长江以北地区,都完全错过了第一轮的高铁布局。不过随着连徐高铁、青连-连盐-盐通铁路、徐宿淮盐铁路,以及沪通、北沿江、盐泰锡宜城际、连淮扬镇城际等线路的建设,未来江苏中北部地区的高铁路网是相当可观的。而宁淮城际,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个路网格局,并且令淮安,以及相关的宿迁、盐城、连云港等地,能够更好地融入南京的通勤圈。
这条城际高铁,将会连通南京江北的六合区、安徽省滁州市下辖的天长市、淮安下辖的金湖县以及洪泽区,最后进入淮安。至于另一条通往江苏北部的高铁——宁宿城际铁路,是否会随着宁淮城际进入布局而暂时被搁置,我并没有找到相关资料。
而在扬州篇中,我曾经提到过的扬马城际铁路,则将会串接起扬州、镇江、南京和马鞍山四市。以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也会随着这条高铁的贯通而进一步地便利。
南京的未来高铁布局里,东向意在通过和上海建立更多的通道,而令沿江两岸众多错过高铁布局的地区进入高铁时代;北向,则意在建立于省内长江以北地区更密切的联系。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南京的南向和西向布局,这也是构筑起长三角更发达高铁路网,优化内部肌理的点睛之笔。
首先就是宁宣城际,将会连接起南京和皖南的宣城,届时宁宣城际也会和在建的长三角-中原大动脉即商合杭高铁,在宣城实现汇合。错过了第一轮高铁布局的宣州城,在第二轮的高铁布局中,也因此有了不错的待遇。南京与皖南地区的互动,也将会随着已有的宁安线,以及这条宁宣而进一步加强。
而另外一条线路,即宁滁蚌亳城际,则在完善长三角内部路网的同时,也进一步建立起长三角与中原地区的纽带。届时,宁滁蚌亳城际也将在亳州与商合杭高铁汇合,一方面优化全国的高铁路网,另一方面也令安徽省内的路网布局得到进一步优化。
在中国的版图上,皖北地区可以说是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其经济水平不仅远不如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地区,同样也远不如鲁南和豫东。中部崛起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需要有实际的投入才行,而高铁恰恰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这里不妨做一个小小的预测,“国家中心城市”这个概念很多人都已经熟悉,如今已经获选的国中城市一共九个,如果还有新的国中城市入选,我个人认为会是两个,其中一个就是南京,而另一个则极有可能是为了振兴东北而设的沈阳。
“徽京”一词,或者“安徽省会”一说,看似戏称,实则在笔者看来并非贬义。事实上在高铁时代,南京与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等安徽沿江诸市,以及宣城和黄山,有着比省会合肥更为密切的联系,而京沪高铁沿线上的滁州、蚌埠和宿州,同样也同南京的联系比同合肥更紧密,或者至少不逊色。
南京之所以在我看来有成为国中城市的必要性,很大原因恰恰在于,她作为一个长三角的副核心城市,不仅仅能够在长三角内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对于江苏北部的宿迁、淮安等地,以及大半个安徽省,有其他城市都无法比拟的辐射力。
“中部崛起”的概念里,武汉和郑州这两座国中城市自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前景颇好的长沙和合肥,连同另外两大省会南昌和太原,自然也是得力干将。但实际上在“中部崛起”的过程里,有两个“非中部”的城市,其作用将会是不可估量的,其一便是南京,其二则是西安,这两座历史名都,都是中部崛起过程中的金角银边。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