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爆发后,美英苏等国家纷纷卷入战争。作为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苏联在二战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美英的帮助下,苏联人打败了德国军队,取得了苏德战争的胜利。尽管苏联人在苏德战争中击败了德国,但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美英的帮助,单凭苏联自己是打不赢德国的。那么如果苏联和德国单挑,苏联能不能打赢德国?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看看二战时德国和美英的较量,就知道苏联根本不是德国的对手。
实际上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已经是基本上掌控了整个西欧以及东欧一部分。也就是说当时的德国是汇聚了整个欧洲的力量去进攻苏联的,而不是当初二战前的小小德国。因此,德国消灭苏联不是不可能的。事实上,除了石油等一些资源外,德国比苏联占据了更大的军事优势,这些优势在1941年夏天从苏军的惨败中得到体现。
在二战开始三年的前三年中,由于纳粹党强调要保持比较高的人民生活水平,所以许多工业部门与许多工人从事消费品的生产。到1942年时,德国百分之九十的军工生产部门仍然执行一班制。在1943年斯大林格勒吃紧的情况下,希特勒才认识到局势的严重性。1月13日,当斯大林格勒战役显然不可挽救时,曾下达一项指令,要求德国转入总体战,采用苏联与英国在战争初期采用的那些手段。
1943年以前,苏联军火工业生产的火炮、坦克与飞机比德国多得多。苏联火炮与坦克的质量同德国差不多,但有时比它高。可是,从1943年起,德国的军火生产开始迅速超过苏联。
1941年德国只生产了一万一千架军用飞机,1942年是一万四千七百架,但到1943年却猛增至二万五千二百架,到1944年时,德国的飞机产量超过了苏联,达到三万四千三百架。
1941年德国生产了二千二百辆轻型装甲车和二千八百七十五辆(门)中型坦克与强击炮。1942年则生产了四千三百辆(门)中型坦克与强击炮。1943年大幅度提高产量有一些困难,因为新型的黑豹式和虎式坦克也开始投入生产。即便如此,这一年的中型坦克与强击炮的产量仍达到了六千七百辆(门),重型坦克达到了二千五百辆。德国1944年的产量与苏联相接近,中型坦克与强击炮达一万一千辆(门),重型坦克达五千二百辆。
1942年德国75毫米与75毫米以上的火炮为一万二千门,坦克炮为二千四百门。到1944年,火炮的产量便提高到了四万零六百门,坦克炮的产量提高到了一万五千三百门。
由此可见到1944年时,德国仍很强大。只要有足够的喘息时间,它就能像恢复它的工业生产那样恢复起它的武装力量。与苏军对抗的只是德国的一部分兵力。只要分析一下德军的部署与兵力,就很难相信苏联确实能靠自己的兵力完成消灭德军的任务。
美英为首的西方阵营消耗了德国几乎所有的海军和70%的空军以及30%以上的陆军。从军队数量上看,两线的兵力差不多,1943年末德军在东线兵力不到300万,西线兵力为240万。此后,德军在东西线的兵力一直在来回抽调,阿登反击战前夕西线和东线的兵力比一度达到6:4。不过,这种数量上的对比并不能看出东西线的差距,因为人们经常把德国的空军和海军忽视掉。实际上,空军和海军才是最占资源最费钱的兵种,一艘俾斯麦级战列舰相当于800辆虎式坦克,一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相当于600辆虎式坦克,即使一艘潜艇也相当于十几辆虎式坦克,德国1100多艘潜艇能造15000辆豹式坦克或者3万辆T34,德国海军消耗的资源可想而知。如果德国把空军和海军资源都投入到东线,德军的军事力量至少可以翻一番。德军不到一半的资源就把苏联揍得满地找牙,如果都用来对付苏联结果可想而知。虽然苏军牵制了大部分的德国陆军,但美英却牵制了大部分的德国海军和空军,从1944年希特勒发布的第51号指令可以看出,当时德国认为美英的威胁要大于苏联,因而才要求驻扎在西欧的德军优先得到援军和武器装备。而如果没有美英的加入,德国将在东线多出一半的兵力以及武器装备,东线最多会出现僵持而不会是一边倒的崩溃。
此外,美英向苏联提供了巨额的援助。二战中,美国向苏联提供了112亿美元的援助,其中包括14000余架飞机、7000多辆坦克、42万辆汽车等等。这些物资很多都是在苏联最艰难的时候运达的,对苏联来说可以说是雪中送炭。如果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人估计撑不过1942年,更不要说打赢德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