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历史指的是事件,即人类事件的过程;另一方面,它又是指历史的事实报道,即历史学家所从事的探究和做的记事。——路易斯·奥·明克
历史是人类世界关于光阴的文字记载,它象征和代表了无数国家和人物的峥嵘往昔。一方面,历史是影响着社会前进方向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它也仅仅是对于过去事件的客观报道。尤其是大国之间的风云际会,更难从中看出孰是孰非的端倪。唯一需要警示世人的便是,一个国家的命运需自己掌握。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无所有到如今的万家灯火,翻越了无数艰难险阻才得以如愿。其中不乏在危难时刻来自世界各国的打击或反对之声。从我国早年间重新返回联合国的那段往事中可以清晰得见。
至今"乔的笑"这样的世纪瞬间仍被国人津津乐道,可反观历史的真实面貌,其中仍有不少国家对此表示了反对。尤其是在亚洲之内,竟有多达4个国家对此明确表达了抗拒。即便如今世界格局转换,这段历史也不应该就此被遗忘。
这四个曾经对中国充满敌意的亚洲国家就是日本、柬埔寨、沙特阿拉伯和菲律宾。而这几个国家为何对于中国重返联合国如此畏惧,更多需要从联合国的历史中寻找答案。
联合国的历史
联合国在如今世界的地位是无可置疑的,它代表了世界范围内最权威的声音和世界主要国家联合制定的一系列规则。相比国家而言,联合国更像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具备威望的庞大联合组织。
联合国的成立还需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的那段时间。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各国人民迫切需要一个代表着世界各国态度的联合组织,以达到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目的。
1941年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共同制定了《大西洋宪章》,这也是联合国诞生的前提。
一年后,26个同盟国家代表在华盛顿根据《大西洋宪章》的内容,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联合国的想法就此得到了公认。而到了1944年间,美国、英国、苏联和中国对联合国日后的目标和宗旨达成了一致。就此,联合国的雏形基本形成。
1945年1024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联合国宪章》就此生效,这也标志着一个崭新的组织就此诞生。
中国重返联合国之路
联合国的诞生不可或缺的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帮助和发声。可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71年期间,新中国在联合国之内的合法权益却没有得到世界公认。甚至于中国的席位被强行剥夺。
而事实上,中国不仅是联合国诞生之初的创始国之一,更是联合国最具发言权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因此,漫长的岁月里,新中国都在通过外交手段改变现状。
众所周知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多年来的国际威望也日益提升。在将近有20年阔别已久的过程中,中国又重新踏上了前往联合国的道路。那便是1971年10月25日,新中国历史上最需要被铭记的一天之一。
这一天,中国凭借着联合国提议草案,靠着惊人的压倒性投票优势恢复了原本就属于中国的合法席位。其中各个国家之中,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可谓是大获全胜。甚至于当时相机还抓拍到了时任副外长的乔冠华拍手大笑的场景。
世人往往看到历史的正面,却忽略了同样具有重大意义的另一面。35个国家的反对,对于中国日后的外交发展,具有难以被忽视的重要价值。
除了当时世界格局中对中国本身带有非理性看法的各个国家外,亚洲范围内的日本、菲律宾、柬埔寨、沙特阿拉伯同样提出了反对意见。可见对于中国,它们的看法并不友好。
投反对票的4个国家
如今世人仍需要了解的是,为何当时在亚洲范围内作为近邻的这几个国家做出这样的决定,而它们如今的发展状态是否和当年有所差距,一切都耐人寻味。
这几个国家中毫无疑问提出反对的便是日本。之所以无可置疑,是因为二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在多年来经济发展较为突出,同时也对中国得崛起有所忌惮。
近代中国的耻辱,尽数都跟日本有所关联。日本和我国在上世纪的冲突和矛盾同样给出了答案。此外,日本也是美国的盟友,多方影响之下,日本就此投出了反对票。
菲律宾的反对票原因与日本基本也大同小异。虽我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和菲律宾的关系一直保持着相对和平的交往。甚至在古代时期,菲律宾还曾作为中国的长期藩属国。
可当年投下反对票的时期,彼时的菲律宾政府也是趋附于美国而做出表态的。美国对中国毫无疑问的压制,迫使菲律宾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另一个反对的国家是沙特阿拉伯。中东国家中最为富裕的沙特,多年来凭借石油贸易在世界领域内都有所闻名。同时,该国跟中国历史上交往并不深厚。其投下反对票的根本原因是作为美国在中东的盟友和战略伙伴,必须跟随美国的行动。
而四个国家中最令人意外的便是柬埔寨了。柬埔寨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是世人皆知的。甚至于多年前他们的国王还经常到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和治病。
可就算如此,当时柬埔寨的红色高棉政府是在美国政权支持下得到了合法地位。因此,亲美也就成为了当时该国表态的唯一准则,反对票也由此而来。
中国如今早已是联合国中最具威望和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忘却曾经的历史教训,砥砺前行。
文/盛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6977.html